福鼎市道教协会

地址:福鼎市桐城流美双榕大院
电话:0593-7960532
手机:13706024667
传真:0593-7960532
邮箱:862779732@qq.com


        

您的位置:首页 > 道观民间信仰

道观民间信仰

福鼎市民间信仰(一)

发布日期:2021/5/6 15:22:48阅读次数:字号:

福鼎市民间信仰主要神祗列表如下:

1、盘古大帝 2、太姥娘娘 3、三清天尊4、观音菩萨 5、玉皇大帝 6、玄天大帝7、五显、华光大帝 8、文昌帝君 9、关圣大帝10、妈祖天后 11、闾山法主() 12、马仙娘娘13、齐天大圣 14、临水夫人 15、哪吒16、白马明王() 17、杨府圣王() 18、地主明王 (略)19、 九使爷 20、城隍、土地 21、华佗()22、看牛大王() 23、雷神等30多位神祗具体看介绍和主要神祗的一览表附下:


 

第一节 盘古大帝信仰

 

    盘古开天辟地造万物

    盘古,是传说中的伟大英雄,也是世间万物的祖先,他开天辟地造化了人类世界。

    在天和地还没有分开的上古时代,偌大的宇宙还没有形成之前,天地混混沌沌地连成一团,里边浑浊黑暗,俨然像一个又大又圆的大鸡蛋,什么也看不清楚。

    当时,没有爹没有娘的人类的老始祖盘古就孕育生长在这个混沌幽暗的世界里。他在这颗黑漆漆的圆鸡蛋里酣然地睡着,慢慢地孕育着,成长着。这样过了很长很长的时间,大约经过了一万八千年之久。一天这巨人猛然醒来,睁开那大得无法想像的双眼,向周围扫视了一遍:啊!怎么啥也看不见?混沌一片,四处黑黝黝的一团。

    盘古非常懊恼,忍受不了这浑浊而沉闷的环境,心里一生气,硕大无比的躯体向上一顶,巨臂左右一挥,举起大板斧,朝着眼前的黑暗混沌,用力向四周猛劈乱砍。好厉害!只听“轰隆!”“喀嚓!”“哗啦!”几声震耳欲聋的巨响,大鸡蛋似的宇宙顿时左转右旋,上下摇晃,那浑浊黑暗像鸡蛋似的宇宙开始破裂了:那些清澈轻盈的东西是阳气,开始袅袅地向升腾,化为蔚蓝的天空;那些混浊凝重的东西是阴气,开始缓缓地往下沉,渐渐地变为坚实的大地。

    天和地当中还有些地方粘连不断,盘古又去找了一把凿子,左手执凿,右手拿斧,或用板斧砍,或拿凿子凿。盘古就这么威风凛凛、气势磅礴地在那里一斧一凿辛勤地工作着,不久就把天和地完全划分开来

从此,天和地分开了,人类始祖盘古唯恐天地再次合拢。他就挺着巨大无比的身躯,手撑青天,脚牢牢地踏着大地,坚实地站在天地之间,躯体每天随着天地发生九次变化。然而,出乎盘古意料的是天一个劲儿往上升,每天升高一丈;地一劲儿往厚增,每天增厚—丈;盘的身体也一个劲儿地猛长,每天增长一丈。这样又整整经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升得很高很高,地增得很厚很厚,盘古的躯体也长得极长,大约有九万里那么长。

盘古这个巍峨的巨人,像个擎天柱似的,直挺挺顶立天地的中间,岿然不动地忍受着沉闷、阴晴、寒冷和饥饿,……他孤寂地站在那里,每天含辛茹苦地工作,丝毫不给天地重归于混沌黑暗的机会。不知又过了多少年代,天和地的结构终于定型了。盘古再也用不着为天地重新合拢而担心。这个时候,他恰好用完全身力气,精力枯竭。终于,他同我们普通人一样,经过那日积月累过度的疲劳,慢慢倒’下来,快要死去了。

然而,盘古不愿意悄悄地死去。他知道,虽然凭着全身的神力,开辟了天地。但是,天,还是平平淡淡的天;地,还是光秃秃的地。他觉得没有留下什么财富给开辟的天地,就只剩躯体。于是,他决心用仅有的躯体来造化世间没有的万物,装扮天和地。

他临死时,躺在地上,挣扎着呼出气,那气就轻盈直上瞬间,一部分变成了清爽的微风,轻轻地在大地上空荡,—部分变成了五彩缤纷的云霞,流动变幻着飘向辽阔的高空。他挣扎时发出的声音飞蓝天,变成了雷霆,轰隆隆、轰隆隆地响着,滚向四面八方。他的目光射向天空,刹那间,变成了两道耀眼的闪电,伴随着雷霆时隐时现。他一眨左眼,“嗖”的一声,眼珠突然飞向蓝天,变成了个火红的太阳。右眼一眨,眼珠慢悠悠地飞上蓝天的另一边,变成了一轮金黄色的月亮。他的长长的头发和密密麻麻的须,也轻盈飘飞起来,晃晃荡荡飞蓝天,变成了灿烂的群星。从此,天空有了太阳、月亮、星星,……万道金光射向大地,驱走天地间的黑暗和寒冷,于是,天地澄清,四季分明。

转瞬间,只见他的额头迅速凸起,越长越高,顷刻变成了座巍峨挺拔的高山——那就是现在的泰山;他的腹部也开始凸起,变成了另一座雄伟的高山——那就是现在的嵩山;他的左臂变成了连接在一起的许多高峰——它就是今天的衡山;他的右臂也猛然崛起,变成了几座险峰,四周到处是悬崖峭壁,怪石嶙峋,这就是现在的华山。总之,他的肢体变为大地的四极和五岳名山。他全身奔流着的血液,颜色越来越淡,一会儿就变得清澈透明,成了大地上无数奔腾的江河和汩汩欢唱的小溪。他体内的油脂,变成了一片片银光闪闪的东西;那小块的,微波荡漾,成了大地上明镜般的湖泊;那大块的,汹涌澎湃,惊涛拍岸,成了永不干涸的海洋。他全身纵横交错的筋脉,有的凸起,有的凹陷,变成了大地上纵横交错的沟壑。他身上曾经蕴藏着巨大力量的肌肉,由隆起而松弛,变成了一望无垠的肥沃土壤。最有趣的是他身上黑乎乎的汗毛,那些短而纤细的,在微风拂动中,有的变成了姹紫嫣红的鲜花,有的变成了茂盛的芳草;那些长而粗硬的,随风生长,转瞬间就变成了参天大树。在他汗毛稠密的地方,树木立刻连成一片,绵延千里,成了一望无际的大森林。他的牙齿和骨头,一下子变得异常坚硬而且十分透明,这透明的变成了玉石,不透明的成了金银铜铁等矿石。最为奇怪的是他的精髓,突然光芒万丈射向四方,变成
了数不尽的珍珠。寄生在他身上的小蚁,又变成了飞禽走兽和生活在大地上的黎民百姓。就连他身上流下来的汗水,也没有白白地浪费,全部都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不停地洒在花草树叶上,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亮。总之,盘占把自己死后身体的每一部分都献给了蓝天和大地。

就这样,一个充满无限光明,生机勃勃的伟大世界,在人类老始祖盘古造化下的这个新诞生的光明世界,由此而变得美丽富饶。

全市上规模6座,信众约6300多人。

 

 

第二节 太姥娘娘信仰

 

太姥山坐落在闽浙边界的福鼎市境内,古名才山。《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四载:“混沌初开,有神曰圣姥,居住此山,众仙立为太姥圣母,今人祝庙呼太元真人是也。”据考,太姥娘娘系古越人始母。她家在山下才堡村。为避战乱逃至才山上,住鸿雪洞里,以种蓝为业,乐善好施,深受人们尊敬和爱戴,呼为蓝母。有年山里麻疹流行,远近村落的许多年幼生命危在旦夕。蓝母用亲手种植的绿雪芽茶叶为孩子们治病,挽救了无数垂危的生命。后来,她得仙人指点,修练成正果,于农历七月七日乘九色龙马羽化升天,百姓奉为神明,曰圣母,成为闽地第一位女神。尧帝巡游东海时,突遭风浪,险些翻船,圣母显灵为之化险为夷,尧感其恩,赐封为太母,才山因此得名太母山。

汉时,武帝命东方朔授天下名山,东方朔到此为太姥山的壮丽而倾服,遂在摩霄庵右边的慧明塔后的石壁上挥毫题写了“天下第一山”五个大字。

回到京都,他又立即奏明汉武帝,册封太姥山为天下三十六名山之首,改“太母”为“太姥”。自此以后,圣母称为太姥娘娘……

悠悠历史可查考,民间传闻有佐证。迄今在一片瓦景区里完好地保存着太姥娘娘的羽化宝塔,其碑正面刻有唐玄宗赐题的“尧封太姥舍利塔”七字。宋诗人陈嘉言诗曰:“吾闻尧时种蓝妪,世代更移那可数?帝尧骨配无微尘,此间犹有尧时墓。”明诗人钱行道诗曰:“太姥藏真处,丹霄第几重?今名因汉改,古迹自尧封。”

太姥山是真正的道教名山,是中国道教主要的发源地之一,是道教胜地。

太姥山一片瓦现有一座太姥娘娘殿,旧太姥娘宫大门上有太极标志,太姥娘在鸿雪洞炼丹修道晚年羽化仙去;太姥广场有雕像,下面有一座太姥娘殿;秦屿岭后村山上有座太姥娘娘纪念堂,雄伟壮观,每逢圣诞节日,善男信女前来烧香,络绎不绝,热闹非凡。

2012年初我市文化名人马树霞先生牵线,由我市道教协会与福鼎市文联、福建省天湖茶叶有限公司等相关部门建议发起举办“福鼎白茶文化暨首届太姥娘娘信俗巡境活动”。

当时市道教协会费汉曹、徐本银、郑昌蕉、林宗平、雷家友等几位为首立即策划,活动安排,工作计划,经费预算和筹集。制定安全保障措施。整个活动中主要分为三大部分:一、太姥山论道研讨会。二、问道白茶养生论坛。三、太姥娘娘祭典,巡境活动。

2012823日,由福鼎市道教协会和福建省天湖茶业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七月七”福鼎白茶文化暨首届太姥娘娘祭典仪式,在福鼎市桐城街道流美清净道观隆重举行。福建省道教协会副会长林美菊、福鼎市政协副主席蓝承忠、福鼎市茶业协会会长林立慈应邀出席活动并启动了许愿球,拉开了祭典系列活动的序幕。民宗局局长蓝承峰在仪式上讲话,福鼎市道教协会常务副会长费汉曹宣布仪式开始。福鼎市委统战部章国胜、林基祝副部长、福建省海峡文化研究发展中心何钦明主任、市文联主席郑清清、福鼎市文化名人、画家马树霞先生、台湾轩辕神学研究会会长王建义和游文贤率台湾道教界人士、广东省汕头市肖裕明道长、宁德市道教协会以及兄弟县市道教协会会长及道长和福鼎部分企业家的莅临指导工作。市道协班子主要成员率领全市200座宫观首事和来自台湾道观道士,道学文化专家,学者及信众近2000多人参加祭典巡境活动。巡境队伍从市区流美清净道观出发,途径江滨大道、海口路、太姥大道、富民路、天湖大道、玉龙北路,再从天湖大道返回,整个游行队伍由20多个方阵组成,有来自各乡镇、街道的鼓乐队、龙灯队、腰鼓队等等。其中,一尊近2米高的太姥娘娘塑身以及100多尊的小型太姥娘娘塑身集体亮相,所到之处,引来众多沿街市民纷纷烧香祭拜。游行队伍中,两幅“尧封太姥娘娘”、“茶之女神”的巨幅书法也特别显眼,整场祭典活动历时2个多小时。

此次活动皆在挖掘太姥娘娘信俗文化,提升福鼎白茶知名度。

太姥娘娘信众约10万人。


第三节 仙国超级神——三清天尊信仰

 

三清为道教最高神,包括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道教大庙皆有三清宫或三清殿、三清阁,三位尊神安坐其中。北京白云观中三清阁内三清神像,是久负盛名的一组。

白云观是道教全真派的“天下第一丛林”,规模宏大,气势不凡。三清阁是观内重要建筑,高大宽敞。殿内所供三清,中央是元始天尊,左侧为灵宝天尊,右侧为道德天尊。游客来北京观光,不能不一睹白云观三清尊容。

三清虽为道教最高神,但在民间影响并不大,第三位道德天尊,人们也不大熟悉,大多数人并不知道他与太上老君(即老子)本是一码事。三清,不过是道教的“道”这一理论概念化的产物,是道教宇宙观的一种象征。

元始天尊为“三清”首席,道门第一大神。道经上说他住在三天界最高的玉清仙境。“元始”即指宇宙起源之本原、开始,说他生于宇宙形成之前。天地初开时,以秘道传授诸仙,开劫度人。他象征着混沌之前、道气未显的第一大世纪。这里的“世纪”与我们今天所指的100年的概念完全不同,它是指一个极其遥远的年代,那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天文数字。比如代表第三大世纪的道德天尊,据道书讲,他的诞生竟经过了许多个81万亿81万岁!

后来,有的道教理论家,干脆把元始天尊与中国远古神话中的开天辟地的盘古,合二而一,说他叫什么“盘古算人”,自号“元始天王”,是主持天界之祖。照这种说法,元始天尊不啻为宇宙和天地万物的创世者,他的地位自然无比崇高,有如中国式的上帝。

灵宝天尊的道教第二大神,象征混沌初判、阴阳分明的第二大世纪。他住在三天界的第二层上清仙境,道书上说他是由宇宙未形成之前从混沌状态产生的三元气之一“赤混太无元”所化生。至于“赤混太无元”这种气到底是怎么回事,恐怕没有几个人能真正说明白,这是道教理论家的故弄玄虚,不过倒能蒙住和唬住不少人。

第三“清”是道德天尊,又叫太上老君,即人们熟知的老子(有关太上老君的详情,将另作介绍)。其实,道教徒们最早抬出的是老子,作为道门祖师爷,并以老子《道教经》为主要经典。但后来他们觉得只老君一人不够用了,比不上佛门大雄宝殿里的三世佛和三身佛气派,于是又造出了元始和灵宝二天尊,老君仍为最高神,但已屈居第三把交椅了。道德天尊住在最高三天界的第三层太清仙境。

所以,“三清”一指三位大天尊,二指他们所住的三清天、三清境。三位天尊主管三天三仙境,为三洞教主。道教又有所谓“一气化三清”之说,称“三清”都是元始天尊的化身,这不过是佛教“三身佛”的翻版。

不少三清造像富有寓意。元始天尊左手虚拈,右手虚捧,象征天地未形、万物未生混沌状态时的“无极”。灵宝天尊双手捧一半黑半白的圆形“阴阳镜”,象征刚从无极状态衍生出来的“太极”。道德天尊则手拿一把画有阴阳镜的扇子,象征由太极分化出的天地(或阴阳)“两仪”。合起来,正是一幅道教的宇宙图式。道教把“道”的时空性喻为“洪元”、“混元”、“太初”,有些三清像,元始天尊拿圆珠,灵宝天尊拿太极图,道教天尊拿扇,正是“洪元”、“混元”和“太初”的人格与物象的表征。

除白云观外,苏州玄妙观、江西少华山三清宫、崂山太清宫、罗浮山冲虚古观、四川青城山、青羊宫等处的三清神像都很有名气。

全市18座道观,信众约2.8万人。

 

 

太上老君的由来

 

在陕西终南山北麓,有处著名的楼观台,据传这里是老子说经处。楼观台依山带水,风景秀丽,素有“洞天福地”之称,为道教圣地。

楼观台历史悠久,远在2500年前,周朝函谷关的“门官儿”尹喜在此结草为楼,用来观测天体,叫做“草楼观”。据说有一天他看见紫气东来,知道有圣人要从这里经过。不久,果然老子西游入关,尹喜便将老子迎入草楼,敬为上宾,并请老子写部书,给后人留下点东西。于是老子写了《道德经》(即《老子》)而去,无影无踪。

老子实有其人,是春秋末年著名思想家,道家创始人,姓李名耳,又叫老聃。河南人,做过周朝的守藏室史,就是国家图书馆馆长,学问很大。东汉末年,张陵创立道教,为与佛教抗衡,抬出老子为祖师爷,并尊其为太上老君,奉《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历史上的老子由人成神后,他的出生被大大神化了。因他母亲怀孕太久,生下来就是满头白发,所以号称“老子”。正巧生在一颗李树下,于是他指着树道:“李就是我的姓。”

老子成神以后,受到了历史的广泛崇拜,在唐朝则登峰造极。李家天子为抬高自己的门第,硬与李老君攀亲续谱,让1000年前的老子作了自己的老祖宗,封其为“玄元皇帝”。道教差不多成了唐朝的国教,盛极一世。李皇帝在老子家乡河南鹿邑县修了占地800亩、规模巨大的太清宫,以祀老君。今尚存大殿,为清时重修。殿中神龛上供有丈余老君金饰神像。两旁为他的两大弟子:南华真人(庄子)和无上真人(尹喜)。

前文所说道教圣地楼观台的中心为所经台。据说老子曾在楼南高岗筑台授经,因而称“说经台”或“授经台”。这也是楼观台得名的由来。说经台西北三四里有一棵古柏,名“系牛柏”,传为老子当年骑青牛入关时,他的牛就系在这棵古柏上。

今天我们在各地道观中都能看到老君的神像,但有一处石雕造像与众不同、独具匠心,这就是福建泉州清源山下全国最大的老君雕像。这尊坐像是以一块巨大岩石雕成,有三个成年男子高。老君左手放膝上,右手依案几,两眼平视,长髯飘逸,笑容可掬,颇有长者之风和超然澹泊之气。

全市上规模1座道观,信众约1.5万人。

 

三清为道教最高神,包括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道教大庙皆有三清宫或三清殿、三清阁,三位尊神安坐其中。北京白云观中三清阁内三清神像,是久负盛名的一组。

白云观是道教全真派的“天下第一丛林”,规模宏大,气势不凡。三清阁是观内重要建筑,高大宽敞。殿内所供三清,中央是元始天尊,左侧为灵宝天尊,右侧为道德天尊。游客来北京观光,不能不一睹白云观三清尊容。

三清虽为道教最高神,但在民间影响并不大,第三位道德天尊,人们也不大熟悉,大多数人并不知道他与太上老君(即老子)本是一码事。三清,不过是道教的“道”这一理论概念化的产物,是道教宇宙观的一种象征。

元始天尊为“三清”首席,道门第一大神。道经上说他住在三天界最高的玉清仙境。“元始”即指宇宙起源之本原、开始,说他生于宇宙形成之前。天地初开时,以秘道传授诸仙,开劫度人。他象征着混沌之前、道气未显的第一大世纪。这里的“世纪”与我们今天所指的100年的概念完全不同,它是指一个极其遥远的年代,那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天文数字。比如代表第三大世纪的道德天尊,据道书讲,他的诞生竟经过了许多个81万亿81万岁!

后来,有的道教理论家,干脆把元始天尊与中国远古神话中的开天辟地的盘古,合二而一,说他叫什么“盘古算人”,自号“元始天王”,是主持天界之祖。照这种说法,元始天尊不啻为宇宙和天地万物的创世者,他的地位自然无比崇高,有如中国式的上帝。

灵宝天尊的道教第二大神,象征混沌初判、阴阳分明的第二大世纪。他住在三天界的第二层上清仙境,道书上说他是由宇宙未形成之前从混沌状态产生的三元气之一“赤混太无元”所化生。至于“赤混太无元”这种气到底是怎么回事,恐怕没有几个人能真正说明白,这是道教理论家的故弄玄虚,不过倒能蒙住和唬住不少人。

第三“清”是道德天尊,又叫太上老君,即人们熟知的老子(有关太上老君的详情,将另作介绍)。其实,道教徒们最早抬出的是老子,作为道门祖师爷,并以老子《道教经》为主要经典。但后来他们觉得只老君一人不够用了,比不上佛门大雄宝殿里的三世佛和三身佛气派,于是又造出了元始和灵宝二天尊,老君仍为最高神,但已屈居第三把交椅了。道德天尊住在最高三天界的第三层太清仙境。

所以,“三清”一指三位大天尊,二指他们所住的三清天、三清境。三位天尊主管三天三仙境,为三洞教主。道教又有所谓“一气化三清”之说,称“三清”都是元始天尊的化身,这不过是佛教“三身佛”的翻版。

不少三清造像富有寓意。元始天尊左手虚拈,右手虚捧,象征天地未形、万物未生混沌状态时的“无极”。灵宝天尊双手捧一半黑半白的圆形“阴阳镜”,象征刚从无极状态衍生出来的“太极”。道德天尊则手拿一把画有阴阳镜的扇子,象征由太极分化出的天地(或阴阳)“两仪”。合起来,正是一幅道教的宇宙图式。道教把“道”的时空性喻为“洪元”、“混元”、“太初”,有些三清像,元始天尊拿圆珠,灵宝天尊拿太极图,道教天尊拿扇,正是“洪元”、“混元”和“太初”的人格与物象的表征。

除白云观外,苏州玄妙观、江西少华山三清宫、崂山太清宫、罗浮山冲虚古观、四川青城山、青羊宫等处的三清神像都很有名气。

全市18座道观,信众约2.8万人。

 

 

太上老君的由来

 

在陕西终南山北麓,有处著名的楼观台,据传这里是老子说经处。楼观台依山带水,风景秀丽,素有“洞天福地”之称,为道教圣地。

楼观台历史悠久,远在2500年前,周朝函谷关的“门官儿”尹喜在此结草为楼,用来观测天体,叫做“草楼观”。据说有一天他看见紫气东来,知道有圣人要从这里经过。不久,果然老子西游入关,尹喜便将老子迎入草楼,敬为上宾,并请老子写部书,给后人留下点东西。于是老子写了《道德经》(即《老子》)而去,无影无踪。

老子实有其人,是春秋末年著名思想家,道家创始人,姓李名耳,又叫老聃。河南人,做过周朝的守藏室史,就是国家图书馆馆长,学问很大。东汉末年,张陵创立道教,为与佛教抗衡,抬出老子为祖师爷,并尊其为太上老君,奉《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历史上的老子由人成神后,他的出生被大大神化了。因他母亲怀孕太久,生下来就是满头白发,所以号称“老子”。正巧生在一颗李树下,于是他指着树道:“李就是我的姓。”

老子成神以后,受到了历史的广泛崇拜,在唐朝则登峰造极。李家天子为抬高自己的门第,硬与李老君攀亲续谱,让1000年前的老子作了自己的老祖宗,封其为“玄元皇帝”。道教差不多成了唐朝的国教,盛极一世。李皇帝在老子家乡河南鹿邑县修了占地800亩、规模巨大的太清宫,以祀老君。今尚存大殿,为清时重修。殿中神龛上供有丈余老君金饰神像。两旁为他的两大弟子:南华真人(庄子)和无上真人(尹喜)。

前文所说道教圣地楼观台的中心为所经台。据说老子曾在楼南高岗筑台授经,因而称“说经台”或“授经台”。这也是楼观台得名的由来。说经台西北三四里有一棵古柏,名“系牛柏”,传为老子当年骑青牛入关时,他的牛就系在这棵古柏上。

今天我们在各地道观中都能看到老君的神像,但有一处石雕造像与众不同、独具匠心,这就是福建泉州清源山下全国最大的老君雕像。这尊坐像是以一块巨大岩石雕成,有三个成年男子高。老君左手放膝上,右手依案几,两眼平视,长髯飘逸,笑容可掬,颇有长者之风和超然澹泊之气。

全市上规模1座道观,信众约1.5万人。

 

 

 

第四节 观音菩萨信仰

 

普陀山与西山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合称四大佛山,也是四大菩萨观世音、文殊、普贤和地藏的四大道场。

观世音为佛国众菩萨的首席,她在世俗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决不低于如来佛,特别在妇女信徒心目中的地位,甚至超过了释迦。菩萨在佛国中的地位仅次于佛,又叫“大士”。菩萨的意思是“觉有情”、“道众生”。他们的职责是协助佛普度众生到极乐世界去,了却一切烦恼,永远欢乐。

佛国第一菩萨观世音,又叫“观自在”、“观音大士”。唐代因避太宗李世民名讳,略去“世”字,简称“观音”。何谓“观世音”?是说芸芸众生受苦受难时,念诵其名,菩萨就会“观”到这个声音,立即前去解救。“观世音”这个名字本身,就显示了这位菩萨的大慈大悲和无边法力。

今天人民所熟知的端庄美丽、楚楚动人的观音菩萨,最初的原形是古印度的婆罗门教中一对可爱的孪生小马驹,所以又叫双马童神,象征着慈悲和善。它们神通广大,能使盲人复明、不孕者生子、公牛产奶、朽木开花。它们在古印度受到广泛信奉。佛教产生以后,神马驹渐次成为一位慈眉善目的菩萨,叫“马头观世音”,形象依旧是一匹小马驹。以后它又被人格化,塑造为男人身,于是观世音菩萨一跃而变为一位威猛伟丈夫。在佛教密宗至今还有一位马头观音,又叫马头明王,造型愤怒威猛,头有四面,分别为菩萨面、大瞋怒黑色面、大笑颜面,顶上是碧马头。

观世音的地位在佛教中逐步升级以后,佛经上便把观世音说成是金枝玉叶。《悲华经》说过去有个转轮圣王,大太子叫不眗,即观世音,二太子叫尼摩,即大势至。不眗立下宏愿,生大悲心,要使众生永脱苦海。后来转轮圣王修行成佛,即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不眗与尼摩成为父亲的左右胁侍,爷儿仨成为“西方三圣”。也有的佛经把观世音和大势至二菩萨,说成是莲花所化生。

中国净土宗流传开以后,极乐世界的第二大神观音菩萨也受到广泛崇敬。为了满足世俗的需要,观世音逐渐由男便女,成为一位大慈大悲的女菩萨。按佛教说法,观世音有33化身,其中即有一些女身。观世音为说法需要,可以变换性别和身份。以后观世音不再亦男亦女,而固定为一女性菩萨,这一改变深受俗众欢迎。

观世音传入中国以后,逐渐被彻底汉化,她的国籍、民族,以至性别,全都按照中国人的意愿脱胎换骨了。观世音甚至被附会为汉家的公主,把她说成是楚庄王(妙庄王)的三女儿妙音。

观世音所住的普陀山,据说本在印度的海岛上。距中国太遥远,中国佛教徒想去朝拜很是不易,于是舍远就近,在中国替观音寻觅了一处道场,这就是浙江舟山群岛的梅芩岛。梅芩岛风景旖旎,被誉为“海上第一名山”。相传唐时有个印度僧人在岛上的潮音古洞焚烧十指,礼拜观音,洞内忽放异彩,观音感召现身,于是这里被传为观音显圣地。以后日本僧人从五台山迎奉了一尊观音像回国,途经这里时,突遇风暴,船不能行。他们认定这是观音菩萨不愿东去,遂把像留在岛上,人们便依此建了一座“不肯去观音院”。宋代,神宗皇帝下令在岛上建“宝陀观音寺”(就是今天的普济寺),把观音作为主神供奉,观音道场正式形成。此后,梅芩山便被观音住处“普陀洛伽”所替代,原名倒渐渐湮没了。“普陀洛伽”为梵文译音,意思是“海岛山”、“光明山”,因为普陀山成了观音道场。中国佛教将阴历二月十九定为观音诞辰日,六月十九日为观音成道日,九月十九为观音出家日,统称“观音香会”。民间又有观音送子的说法,每逢观音香会时,来观音庙()烧香拜佛的摩肩接踵、纷至沓来,成为规模宏大的盛会。

《封神演义》书中的观音是慈航道人,元始天尊的弟子。所以佛、道教都供观音,全市道教的观音庙(阁)上规模的有19座,信众约10万人。

 

 

 

第五节 玉皇大帝信仰

 

玉皇大帝的神称出现并不很早,但从其渊源看,这位统御三界十方四生六道的宇宙大帝,是从古人早期崇拜的上帝发展而来的。不过,儒家、道教和民俗对上帝的信仰以及对天帝形象的塑造并不一致。

古代宗教信仰的上帝,是古人综合了原来人们所迷信的日、月、风、雨、云、雷等天上诸神对以农业为主的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力,综合了原来鬼魂崇拜、祖先崇拜的神性特征所创造出来的。因此,上帝一出现,便具有社会人格化特征。上帝高度集权的神性特征,又恰好证明上帝是伴随着人间帝王的出现而出现的。据大量的考古资料证明,到殷商时代,人们已普通信仰上帝,殷人称期为帝或上帝。周人在殷人上帝信仰的基础上,又增添了许多新内容。单就其神称来看,西周以后,除沿用上帝的旧称外,更多地是使用“天”的神称,称皇天、上天、旻天、昊天、苍天等,以形容它的伟大神圣。上帝随自己的意志支配自然和社会,甚至直接派遣人间统治者,人间帝王因之被称为天子。

一般地说,在儒学占统治地位的时代,上帝基本上保持原始信仰的面貌,其神称乃是“昊天上帝”。

道教的宗旨在于追求长生久视之道,所以他们并不重视上帝的存在。但在民间信仰中,上帝地位很高,这在某种程序上是对道教神系的威胁。因此,道家把上帝也纳入自己的神系,这也经历了一个过程。在陶宏景《真灵位业图》里有“玉帝”的神称,但玉帝是原始天尊的属神。又有玉皇道君,亦为元始天尊属神。玉皇作为“诸天之主”的神性地位尚未确立。到唐代,道教被奉为国教,不少文人骚客常在诗文中称上帝为玉帝、玉皇,并描绘其壮丽天宫,随侍群神。这时,玉皇或玉帝始作为与传统上帝相当的名义而流传于世。

全市上规模19座道观,同时供奉玉皇大帝,信众约2.3万人。

 

第六节 玄天(真武)大帝信仰

 

真武本名玄武,宋时为避讳改真武。民间俗称真武大帝,荡魔天尊。后被道教奉为大神。

追溯此神的来历,乃与原始星宿和动物崇拜有关。中国古代很早就利用观测星辰以测方位,正四时。人们把全天连续通过南中天的恒星分为二十八群,称二十八宿。北方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总称玄武。为什么称北方七宿为玄武呢?首先需弄清玄武的意思。关于玄武,有三种解释,一说为灵龟,一说为龟蛇,一说龟蛇相交曰玄武。二十八宿星群皆以动物命名,称东方青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可知玄武亦为动物名,后人一般以玄武为龟蛇,以其命名二十八宿北方星群,乃因其形肖。但龟蛇又为古人崇拜之灵物,故北方七星之玄武,给人以神秘之感。

玄武从星宿崇拜中脱离出来,它在很长时间里是以龟蛇形象为人所崇拜。

元明清时期,真武亦曾显赫。元封真武为元圣仁威玄天上帝。明成祖更大力提倡真武信仰。这里不再详说。有趣的是,作为龟蛇的神武,尽管从古代灵物崇拜而来,近代文明人总会觉得龟蛇有损神的神威。当真武脱离龟蛇形象以后,有必要为其编造一个相当的出身。有部文学作品叫《北游记》(全名《北方真武祖师玄天上帝出身全传》)专门演绎其出身得道的故事。书中说,玉皇大帝一日看见刘天君家一树毫光灿灿,有金花起。因想得此宝树,遣使去讨,刘天君言此树不可动,动恐七宝散去,不会有光。玉帝贪念一起,便分一魂到刘天君家投胎,生后取名长生。以后展转化身,才得成玄武神。道教别有一番说法,谓其为“元始化身,太极别体。上三皇时下降为太始真人,中三皇时下降为太元真人,下三皇时下降为太乙真人,至黄帝时下降为玄天上帝。开皇初劫下世,  紫云元年,岁建甲午,三月初三甲寅庚午时,符太阳之精,托胎化生,净乐国王善胜夫人之腹孕秀一十四月,则太上八十二化也”。剖左胁而生,生而神灵。年十五,感玉清圣祖紫虚元君,传授无极之道。四十九年乃得上道,’玉帝尊为玉虚师相。

对真武的信仰一方面因为他是一位大神,但更实际的一面是民间信仰真武都因其司命的职能,这显是从斗星信仰继承得来。又因玄武为北方神,北方属水,故祀真武在明代御用的监、局,司,厂,库等衙门中非常普遍。盖御用衙门,尤重防火,祀真武取其水克火的意义。

玄武本为龟蛇,当其神独立出来后,龟蛇发展为真武属下二将,玉帝封为水火二将。《北游记》说真武修道功成,唯肚肠不免秽滞,妙乐天尊以法令真武睡去,让一神取出他的肠肚,埋在石下。年深月久,那肚肠变成龟蛇二怪,在武当山为非作歹,真武收复为两侍将。

全市上规模5座宫庙,信众约6000多人。

 

 

第七节 五显灵官华光大帝信仰

 

五显灵官大帝诞生於周灵王十五年(公元前五五七年)。

华光大帝其实是灵官马元帅,又叫“三眼灵光”、“ 三眼灵耀”、“华光天王”、“花酒马灵官”、“马天君”等,系道教护法四圣之一。相传他姓马名灵耀,因生三只眼,故民间又称:“马王爷三只眼。”目前福鼎市供奉“五显灵官、华光大帝”宫庙几十座,而比较规模像样的为桐城流美,桐山镇边,白琳棋盘庵,前岐柯湾鹿坑,硖门柏洋村渠洋、龙安、太姥山佳洋村、沙埕小白露,管阳天竹村等地。

每年的农历928日是“五显灵官华光大帝”圣诞,这一天“大帝宫”宾朋满座,热闹异常。还有就是每年的元宵节,大闹元宵,祈福禳灾迎神赛会都在这一天。当日有几千人参加隆重的巡游,排成的长长队伍足有一公里,前面鼓乐喧天、鞭炮齐鸣、彩旗飘扬,接着上百人身强体壮抬着八抬大轿坐着七位神祇徐徐走来,旁边亦跟着百人健硕的轿夫轮替,马路边挤满了手持贡香的老人妇女们,恭迎交换香仪式,处处摆着五果接纳神祇的供桌,压着好运红包。每到之处是鞭炮声和放焰火。人山人海,全城倾巢出动,万人空巷。最技高一筹的单数“坐刀轿”了,以真人肉身妆扮诸神,肚兜,白裤,衣裙赤脚坐立于周边10把打磨锋利无比之刀刃上手舞足蹈,惊险且传奇。

“坐刀轿”迎神活动体现了古老的江南吴越民族神秘的原始宗教,山川溪渎自然神崇拜和社祭文化承载着吴越民族许多重大历史文化信息和原始记忆,其“请水,沾火,坐刀轿”三大主要仪式之沾火,至今还沿袭远古火燧人民时代击石取火习俗。

落幕的迎神赛会不曾引起人们丝毫的惆怅情绪,反而更加强烈带来富有生命力、富有激情的围绕地方民俗文化活动内容而展开“救济贫病、助学贫困”的诸多善举。

    全市上规模41座宫庙,信众约6万人。

 

第八节 文昌帝君信仰

 

四川梓潼县城北有座七曲山,山上有座著名的文昌宫,当地人又叫它“大庙”。文昌宫供奉主管人间功名利禄的文昌帝君。

大庙有宫殿楼阁20余处,主要有桂香殿,天尊殿、关圣殿、文昌殿、大悲楼等。建筑依山取势,高低错落,起伏有致。大庙里铁铸群像最为著名,其中最大的是文昌帝君神像,高达14尺,重约600斤。文昌帝君两侧是8尊陪侍像,高有6尺,重约万斤。这些造像,面形丰满,形态匀称,彩饰全身,工艺精湛。

文昌宫、文昌祠和文昌阁等,过去曾遍布全国各地。这些文昌宫的“祖庙”,即上面所说的四川梓潼文昌宫。而这些文昌宫的前身是“亚子祠”,是为了纪念晋代的张亚子而修建的。

张亚子又叫张恶子,对母亲极其孝顺。在晋朝做官,不幸战死。死后,百姓给他立了一座庙。最初,他是被当作雷神祭祀的。以后逐渐成为梓潼地方的重要神明。叫“梓潼神”。宋元道士假托梓潼神降笔作了所谓《清河内传》,说他生于周初,后来经过73代,西晋末降生在四川为张亚子,成为梓潼神,并说玉皇大帝命他掌管文昌和人间禄籍。

唐代安史之乱时,唐玄宗李隆基逃往四川。传说梓潼神在万里桥迎接玄宗,李隆基便封其为左丞相。后来唐宗因避内乱亦入蜀,封梓潼神为济顺王。相传梓潼神还帮助唐朝军队平息过叛乱。由于唐朝帝王的大力推崇,梓潼神的地位陡长,从一个地方神而成为全国性的大神,并逐渐与文昌神合二为一。

文昌,本是星官名,包括六颗星,即斗魁(魁星)之上六星的总称。古代星相家将其解释为主大贵的吉星,道教又将其尊为主宰功名禄位之神,又叫“文星”。隋唐朝科举制度产生以后,文昌星尤为文人学子顶礼膜拜,说什么文昌“职司文武爵禄科举之本”。因文昌星和梓潼帝君同被道教尊为主管功名利禄之神,所以二神逐渐合二为一。到了元代,仁宗皇帝封梓潼神为“辅文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简称“文昌帝君”。

南宋道士假称文昌帝君的“天启”,作了《文昌帝君阴骘文》,这是一本托名文昌帝君劝说世人行善积德的劝善书。此书在过去十分流行,影响很大,与《太上感应篇》和托名关羽所撰《关帝觉世真经》,为三大劝善真书。

明朝末年,张献忠领兵入川,路过这座文昌宫,他见庙内供奉的是文昌君张亚子,便说:“你姓张,咱家也姓张,咱家与你联了宗吧。”他就把文昌宫改成了“太庙”,“太”与“大”相遇,这里便又被叫做“大庙”了。张献忠还让人在庙里塑了他的一尊坐像。张献忠兵败后,他的这尊坐像,被绵州知府捣毁了。

全市上规模5座宫庙,信众约9000多人。

 

 

第九节 关圣大帝信仰

 

关羽后来成为道教的大神,称关圣帝君,简称关帝,俗称关公,又称其为伏魔真君,伏魔大帝。关羽由一位普通武将衍化为道教中的大神,民俗信仰中的主神,有其深刻的政治文化背景。

据陈寿的《三国志》及有关传说资料记载,关羽字云长,河东解良(今属山西)人,东汉末年,亡命涿郡,适逢刘备起事,与张飞往投。刘关张三人恩若兄弟,情同手足,后世因敷衍出‘桃园三结义”故事。关羽有勇力、重义气。曾被曹操擒,曹百般笼络,仍心在刘备。为报曹操恩义,于万众之中取颜良首级,曹操封他"汉寿亭候”。后知刘备下落,千里往投。以后节钺攻曹,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建安二十四(公元219)年,被孙权所杀。据说,关羽死后,头葬河南洛阳,身葬湖北当阳玉泉山。民感其德义,岁时奉祀。其事迹大体如此。

应当说,后世所崇拜的关帝,已经与历史上的关羽相差甚远,但关羽作为关帝神的原型,仍然在后世的造神运动中保存了某些东西,最明显的就是关羽的忠刚义烈,它不仅适合统治者的口味,可以为臣民们树立起效忠王朝的样板:而且符合民众的心理,造一位聪明正直之神主持人间与冥界的公道;而关羽的义,又为社会上三教九流,江湖帮派找到了维系宗派的精神纽带。

据有关文献资料,关公的神化起源于唐宋,俞樾《茶香室丛钞》卷一五录有《北梦琐言》记关公在唐咸通乱离后率鬼兵入城之事,又录宋郭《睽车志》载关公寄书事。此皆唐宋人言关公显灵之著者。然其时的关公尚是一鬼将。北宋末年,张天师投符解州盐池,磔蛟死水裔,据说所使神将即关公。《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三对关公有详细记载。

关帝,果然不负厚望,一战功成,封为武安王。宋徽宗时加封尊号曰‘崇宁至道真君’。

元明统治者也没有放弃造神的权利,他们对关公似乎格外青睐,据说,元朝统治者实际已称关公为帝,据《茶香室三钞》引,元人有诗云,‘张侯生冀北,关帝出河东。”入明,国家隆祭典.关庙林立。万历年间,敕封关羽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明代重关公之祭,初承元制,国家祭祀称汉前将军关某。后来越捧越高,原来也有一个故事,据云明成祖北征本雅失理,‘军前每见沙濛雾霭中,有神,前我军驱,其巾袍刀仗,貌色髯影,果然关公也”。  (《帝京景物略》)不必说,清代统治者其实也同样编造过类似的故事,这种故事的作用当然不在神化关公,而在神化他们自己的统治。在造出种种灵异的同时,统治者也不吝惜不轻予人的封敕,关公由王而帝,已经达于极致,后代只有在封敕的字数上做文章,清代封关公,顺治皇帝的封敕已达26字,  曰;忠义神武灵祐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这个封号实在太长,相信谁也记不住,但它的确可以表达出帝王们的顶礼膜拜之心。

关公在统治者的推崇下,民间自然奉祀虔诚,关公在统治者那里是忠义之神,在民间却成为万能之神,司命禄,佑科举,除强暴.致财宝,凡民间所需祈求的,人们都会想到这位关帝。在这种热热闹闹的祭祀情景中,关公也引起佛道二家的浓厚兴趣,佛家说关公曾受戒,成了它们的寺庙守法神。道家更擅长编造神迹,甚至把关公说成是雷首山泽中老龙转世,如此等等。

全市上规模5座宫庙,信众约1.8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