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市道教协会

地址:福鼎市桐城流美双榕大院
电话:0593-7960532
手机:13706024667
传真:0593-7960532
邮箱:862779732@qq.com


        

您的位置:首页 > 道观民间信仰

道观民间信仰

福鼎市民间信仰(二)

发布日期:2021/5/6 15:28:33阅读次数:字号:

福鼎市民间信仰主要神祗列表如下:

1、盘古大帝 2、太姥娘娘 3、三清天尊

4、观音菩萨 5、玉皇大帝 6、玄天大帝

7、五显、华光大帝 8、文昌帝君 9、关圣大帝

10、妈祖天后 11、闾山法主() 12、马仙娘娘

13、齐天大圣 14、临水夫人 15、哪吒

16、白马明王() 17、杨府圣王() 18、地主明王 ()

19、 九使爷 20、城隍、土地 21、华佗()

22、看牛大王() 23、雷神

30多位神祗具体看介绍和主要神祗的一览表附下


第十节 妈祖天后信仰

 

福鼎妈祖信俗源远流长。经过百年传承发展,与地方风俗相融合,形成个性鲜明的地域色彩。

据嘉庆朝《福鼎县志》载,清雍正十二年(1734)各府、州、县就奉文一体祭祀妈祖。乾隆三年(1738),又奉引春秋二祭,说明福鼎有关妈祖祭祀传承历史久远。

福鼎妈祖庙会祭典仪式在广场上进行,它包括“迎神”、“盥洗”、“上香”、“读祝文”?“行三献礼”、表演“三献之舞”等,其场面庄严肃穆、古朴典雅,吸收佛道及宫廷祭典仪式的精华,进行制作融为一体,堪称祭典之杰作。奉行春秋二祭,即每年在三月廿三日妈祖诞辰和九月初九始祖化升天日,仪式开始时,将妈祖神像移到供宫前,配备二名宫侍女,手执掌扇和宫灯分立两旁。祭坛设供品,左边置“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和“弘扬妈祖文化”装饰品,右边置形象逼真的根雕艺术品,宫门正中挂“妈祖春(秋)祭典礼”。祭典承古例,设礼生二人,坛前左右分立。在三献礼中,穿插舞蹈表演。待到巡境时,仪仗队在大锣连续敲击中,各执清道旗、警跸牌、掌扇、黄伞等仪卫,簇拥者妈祖銮驾,伴着乐声,拥着彩帜,徐徐前行。队伍浩浩荡荡,銮驾所到之处,人们焚香顶礼,祈保平安。

妈祖,原名林默娘,于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农历三月廿三日,“生于莆田海上湄洲”;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在岛上羽化升天。她以二十八岁的青春年华,在中华大地矗起一座广施仁爱、舍身救难的永恒丰碑、令后世高山仰止!

妈祖,生前博爱无限,闻名遐迩;殉后灵迹彰显,声动朝野。自北宋开基显化后,历代帝王莫不尊崇有加,叠赐褒封达36次,封号从“夫人”、“妃”、“天妃”、“天后”直至“天上圣母”殊荣臻隆,无以复加。且由朝廷颁布谕祭,其中清乾隆五十三年颁旨在天后原籍湄洲祠宇举行春秋致祭,并载入国家祀典。从此湄洲妈祖祖庙祭典与陕西黄帝陵祭典、山东孔庙祭典,并称华夏三大国家级祭典活动,在海外久负盛名,现已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前岐镇位于我市东北部,依山傍海。前岐天后宫,坐落于前岐镇岐阳街海尾路。前岐天后宫,始建于明末清初至康熙乙未年(1715年),迄今已有300多年。

在福鼎,前岐是最早接纳妈祖文化的乡镇之一。据说,明万历年间,也就是大约1584年前后,一次强台风时,一艘运输帆船遭受台风袭击,锚绳被拉断,船身随风漂流,在大浪中上下飘荡、左右摇摆,情况万分危急。船上的货主和船员,一齐焚香下跪,祷告妈祖神灵,祈求保佑平安,并立下誓言:只要船只平安靠岸,避过劫难,就在岸边建庙塑像奉祀。结果船只安全漂到前岐下埠头。船上的船员和货主无不感恩,这位货主也践行了自己的诺言,就在前岐捐资建了“妈祖宫”。于是,妈祖的灵诚也就在此地传名。

福鼎点头天后宫,妈祖香火系明代自湄洲传入。“扆山开圣域,航海拜慈天”这一对宫门石是在始建于明代的妈祖宫,康熙年间再建,重修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建筑面积282平方米。它坐南朝北,悬山梁顶,三间三进,呈四面交井状。由辕门、大中门、亭阁、天井、山墙、厢廊、正殿组成。它具有独特的结构风格和艺术创意,集石雕与木刻为一体,飞禽、走兽、人物、花草栩栩如生;飞檐翘角,精雕细刻,工艺精湛。

天后宫建筑特色有四:(一)、两条青石旌表为褒扬妈祖有功于民而建立,高九米,由石座、石柱、双斗组成。它上斗四面透雕着“卍”字,下斗四面刻有“天上圣母”四字。(二)、大门二进德雀梯上的秦叔宝、尉迟恭的两大门神贴上金箔,人物生动美观;(三)、壁画上出现了“洋人”、“洋船”点出了点头外交和建宫年代的时间;(四)、天井中的虬龙陛阶是妈祖的化身,有功于社稷。清乾隆之世,蒙恩准将虬龙形象镌石,独邀天宠,为他处官庙之所无。还有“威震海疆”大匾是光绪二十八年府级五品武官的赠品,它是本宫不可多得的文物之一。

本宫2002年,被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被聘为中华妈祖理事会理事,2008年被列入《福鼎妈祖庙会》和2010年宁德市《妈祖信俗》非物质文化遗产录,2009年被批准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福鼎海岸线长,沿海各乡镇均建有妈祖宫庙,其中目前现存完好的福鼎点头、前岐天后宫是最为古老且保存完好的建筑。兴建天后宫,奉祀妈祖,记录了福鼎沿海民众生息历史,它与整个福建乃至全球众多信仰妈祖的信徒一样,拥有一份相同的信仰记忆。

在硖门渔井村,还流传着一个妈祖显灵的传说。相传在清末、民国年间,有一年,一队从台州而来的海盗,过嵛山后进入跳尾湾,大举攘扰渔村。渔民祈妈祖神庇佑,免去匪患。在海盗靠近码头时,岸上突然出现兵士无数,严阵以待来犯之敌。海盗见势不妙,匆忙而逃。后来有村民从嵛山返回,讲述“渔井士兵”退匪的神奇经历,大家莫不惊讶。时值五月,小麦已经收割吗,海滩上晾晒的是一个个成捆的麦秸,而非真正的士兵,但却吓退了海盗。渔民认为是妈祖显圣,信奉妈祖的信念更加坚定了。

据有关资料和渔民口头流传,渔井渔民信奉妈祖从康熙年间开始。当时渔民自祖上分妈祖香火行船,船上设有供奉的神龛,有的渔民在家里也祭奉妈祖像。嘉庆年间该村民正式建天后宫,并实行官方颁布的春秋两祭仪式,延续至今。每年两次的天后宫祭祀十分隆重,也是渔村渔井最为热闹的日子,有俗语说:“全猪、全羊、节酒,祭妈祖婆。”形容祭祀妈祖慎重的态度和盛大的场景。祭祀时还邀请道士做场面,念文书,以求平风静浪,保佑渔民出海平平安安。

妈祖信仰显圣色彩,在民间还有多种版本。相传硖门的青屿岛历来充满神秘的色彩,屿顶红树林中立一座由石块叠砌的庙宇,供奉海神,每逢出海日,渔民上岛焚香祈愿,以求吉利。据老渔民说,大约在清末至民国年间,有海盗在嵛山沿海一带出没,并经常到青屿村抢掠财物。渔民不堪其扰,上青屿祈求海神庇佑。一天海盗又来扰攘,只见岛屿刹那间似有天兵天将降临,旌旗摇晃,擂鼓呐喊。海盗见势不妙,匆忙离去。此后,青屿沿海匪患平息。人们为了纪念海神,每岁都来祭拜,习俗沿续至今。

妈祖是受到渔民崇拜的海神,放舟东南海岸,碧波无垠。福鼎的沙埕、敏灶、巽城等地的妈祖也形成盛重的庙会,寄托着数百年来人门对妈祖的崇拜和信仰,也是当地居民对过上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好年景的渴望。

全市上规模17座宫庙,信众约8万人。

QQ截图20210506153037.jpg



第十一节 马仙娘娘信仰

 

马仙,或名“马元君”,有的地方也称“马仙娘娘、马天仙、马夫人、马七娘、马氏真仙、马真人、护国夫人马氏”等等。马仙信俗肇始浙南,盛行福建东南沿海等区域,马仙与妈祖、陈靖姑合称福建三大女神,是继妈祖、陈靖姑后浙闽台海最具影响力的民间信仰。马仙信仰在千年的传承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积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马仙民俗文化,影响深远,润泽八方。马仙的圣诞庆典与迎送巡游仪俗,融合了道教科仪、祈福灯会和民间曲艺等多种文艺形式,表达了民众祈求五谷丰登和国泰民安的良好愿望。特别是它所展示独具地域特色的“孝亲”文化特征,在社区村落、种族群体和宗教内部产生了巨大的强大包容性和聚合作用,具有强大的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对净化人心、淳朴仁厚的乡土和谐氛围的形成,对新时期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被称为“活着的道教”“老百姓的道教”。因此,这样具有顽强生命力和群众基础的民间道教,很值得认真去研究。

关于马仙人物原型的出生年代和出生地等问题,民间流传、碑文和史料记录不一。本文拟就依据现有文献中关于马仙信仰的记载,通过对马仙信仰产生的历史背景考察,对比分析关于马仙原型人物出生活动年代的几种主要说法之异同,对马仙出生年代作出初步的考证。

从道教神仙谱系的演变分析,马仙名字显然与道教有密切的渊源。

马仙信仰就是在道教崇奉的氛围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时至今日,流传于福建等地的马仙信仰仪式中,仍然保留了部分道教闾山派的特征。道教闾山派系闽越巫法——闾山法与道教正一符籙派相融合以及吸收佛教世俗化的瑜珈教而发展形成的一支教流。此教派于唐宋间流播于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及湖南等地,成为我国南方民间道教最有影响的道派。由于闾山派与民众社会生活极为密切,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至今在广大民众间仍有深远的影响,深入研究马仙信仰对于我们进一步了解民间信仰与正统道教相融合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规律,无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关于马仙传说的早期文献目前主要集中于明代的《新镌仙媛纪事》、《新刻出像增补搜神记大全》、史学家何乔远《闽书》、文学家冯梦龙的《寿宁诗志(香火篇)》等,此外,如《景宁县志》等明清地方志也有相关记载。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关于马仙信仰原型人物的生活年代,按照大的时间段划分,主要有以下三种说法:

1、出生于唐肃宗以前;2、出生于唐末;3、出生于石敬瑭篡位之后。在今浙江景宁鸬鹚有一位马氏女,乃是中台星下凡,因为一段未了的尘缘而降临人间,功行满之后当返仙班。且说她初入夫门,还未来得及同房合卺,丈夫就被抓壮丁去当兵。许多人劝她改嫁,她丝毫不为所动,勤俭持家,奉侍姑婆。为了营生,她在城里受雇于商家,纺纱织布以获得米粮,每半月回一次家,将米粮送与姑婆。有一次,她正在山中蹇蹇而行,遇见一位须发皆白的道人,自言感铭她的孝行,馈赠一粒仙丹,并教以道妙。从此以后,马氏女断粒绝谷而神气愈发精爽,并且有了神通,日行数百里。一日遇溪水暴涨,乃持罗伞自渡,引起人们的崇敬。经常有人来请她治病驱邪,祈晴祷雨。数年后,姑婆离世,马氏女乃在房后百丈岩飞升而去。乡人构筑楼阁,肖像以祀之,尊称曰“马仙”。马仙因孝而飞升天的故事受到后人的传颂。

全市上规模29座宫庙,信众约3.5万人。

 

 

第十二节 齐天大圣信仰

 

据西游记记载:海中有一座名山,唤为花果山,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其中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围圆。三丈六尺五寸高,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二丈四尺围圆,按政历二十四气。上有九窍八孔,按九宫八卦。四面更无树木遮阴,左右倒有芝兰相衬。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后知世上竟有躲过轮回,不生不灭,与天地山川齐寿之事。独自飘洋过海,遍访仙道,拜菩提祖师为师、三更授法,顿悟大道。学成天罡数,三十六般变化;地煞数,七十二般变化;再学个斤斗云,一个斤斗就有十万八里路,学得与天同寿的真功夫,不死长生的大法门。后来大闹天空吃蟠桃服仙丹琼浆,成金刚不坏之躯。孙猴子的修炼是亦僧亦道,佛道杂陈,经观音菩萨点化,出五行山随唐僧西天取经,经过八十一难修得正果。如来道:“孙悟空,汝因大闹天宫,吾以甚深法力,压在五行山下,幸天灾满足,归于释教,且喜汝隐恶扬善,在途中炼魔降怪有功,全终全始,加升大职正果,汝为斗战胜佛”。

从此民间就有供奉齐天大圣的宫庙,信众8000多人。

 

 

第十三节 临水夫人信仰

 

    临水夫人名陈进姑或陈靖姑,又称“顺懿夫人”、“大奶夫人”、“临水陈夫人”、“陈夫人”。为福建奉祀之女神,信仰集中于福建一带。该神掌除蛇妖,又能催生助产,故妇女事之尤勤。其传说古代典籍多有所载,且略有不同。据《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载,夫人名陈靖姑,福建古田临水村人。父谏议,拜户部郎中。母葛氏,兄陈二相,义兄陈海清。相传唐代中叶,蛇妖据临水村之灵气洞穴,兴灾食人,乡人为之立庙,每年重阳送童男童女各一人,使不为害。后观音菩萨路过,剪一指甲,化金光投胎葛氏腹中,遂化生夫人。年17时,到闾山学法,得受洞王女驱雷破庙罡,遂还乡将蛇妖斩为三载,为乡人剪除蛇患,后唐王后难产,夫人又以法催下太子,遂敕封为“都天镇国显应崇福顺意大奶夫人”,建庙古田,以镇蛇母不得为害。由此,其法大行于世,专保童男童女,催生护幼,妖不为害。谢金銮《台湾县志》则称夫人为陈进姑,福州人陈昌之女,曾身着朱衣,于临水乡仗剑斩蛇,为民除害,乡人于白蛇洞侧立庙祀之,自后灵迹甚著。宋淳祐中(1241年-1252年)封为“崇福昭惠慈济夫人”,赐额“顺懿”,后又加封“天仙圣母青灵普化碧霞元君”。明清之际,崇拜极甚。凡求子者,必赴顺懿庙虔祷。儿出生后,自洗儿及弥月、周岁,必在家中设位,供香火,招瞽者唱夫人遗事,俗称“唱夫人”每年上元前二日,司事选择妇人福寿者数人,为夫人沐浴更新衣。次日平明升座,各官行礼,士女焚香腹拜。至夜,抬夫人像巡行街市,张灯结彩,鼓吹喧阗,小儿数百人,皆执花灯跨马列前队。此祭典甚为隆重。

通(顺)天圣母信俗是以福建古田临水宫为传播中心,以奉祀通(顺)天圣母临水夫人陈靖姑为核心,流传于福建、浙江等地的民间信仰习俗。通(顺)天圣母信俗形成与唐宋、佛教的行善及道教的扶正驱邪等文化思想于一体,涵盖了宗教、历史、文学、艺术、民俗、社会学、人类等诸方面的内容,体现了弘扬为民除害、扶正祛邪、救世济人、安良除暴、扬善抑恶的精神。广大信众对女神通(顺)天圣母的信仰,已延伸为渴望和谐、平安、幸福的共同愿望和美好追求上升为有益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健康信仰和独特优秀的民俗文化,这种民俗文化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磻溪后畲临水宫,每年农历正月,就有数万信众前来烧香祈福,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临水夫人传入福鼎为磻溪林氏世祖宏瀚公创建于明朝成化年间,迄今五百多年历史,为最早。

全市上规模29座宫庙,信众约8万人。

 

 

福鼎市磻溪溪口后畲临水宫

 

福鼎市磻溪溪口后畲临水宫位于太姥山麓之西南部,距太姥山十华里,与九鲤溪、杨家溪旅游区相邻,是太姥名胜旅游区景点之一。

后畲临水宫是磻溪林氏世祖宏瀚公创建于明朝成化年间,迄今五百多年历史。因年代久远,沧海桑田,几经重修复建,目前还保留的上殿系清乾隆年间所建。解放后,一度占为他用。至1964年,车岭宏瀚公后裔即林氏宋朝迁磻溪之廿九世孙林秀金率众重修后畲宫。此后秀金公为振兴后畲宫而呕心沥血,历尽艰辛。经1981年、1987年、1993年三次筹集十一部、十二、十三都、十五都、八都(磻溪、白琳、秦屿、硖门四个乡镇)信众自愿捐资,重建下殿、膳厅、宿舍、鱼池、凉亭及停车场。于200510月又集资近30万元,浇灌从溪口至后畲宫的水泥路。近几年又集资兴建石雕山门牌坊和石雕门楼及扩建膳厅和停车场。总造价达50多万元。现在后畲临水宫道家活动场所和旅游活动为一体的胜地。

后畲临水宫占地面积达20多亩,其中宫殿及场所用地达5000平方米。宫分为上下两殿,中间拱桥连接上下殿,拱桥架于鱼池之上。两边两廊为行人道。上殿造型保留明清时期特点,殿中塑有陈、林、李三位夫人金身。偏殿塑有三十六位送子婆神,生态逼真。下殿为琉璃瓦殿宇。殿中正厅安三顶銮驾和三顶香亭。八座銮驾内端坐陈、林、李三位通天圣母太后元君软身。塑像头戴凤冠,身穿莽袍。每年正月十五圣母寿诞,四方众男女弟子几千人为圣母祝寿而云集后畲宫。宫中张灯结彩,场面隆重。

近年来,为弘扬地方传统文化,每年元宵节,畲族赛歌会、龙灯、马灯、花鼓等节目共庆圣母圣诞。并定正月十五为三位圣母出巡之日,八月十五回宫之日。届时,各境善男信女一路幡旗招展,锣鼓喧天,礼炮轰动,浩浩荡荡。出巡各境,意在祈保四境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人丁安康。

QQ截图20210506153229.jpg



第十四节  哪吒庙里小英雄

 

一些庙中供奉小哪吒。哪吒是个颇受广大群众特别是少年儿童喜爱的“娃娃神”。“哪吒闹海”是妇孺皆知的神话故事。

哪吒的来历也挺怪,他在古印度佛经中并无记载,出现在中国佛书里也是含含糊糊。《宋高僧传》中说,有个道宣和尚夜里走路,一脚踏空,从石阶下掉了下去,突然觉得有人托住了他的双脚,似在空中行走。他定睛一看,原来是个少年,就问他是何人。少年说:“我不是一般人,是毗沙门天王的儿子,叫哪吒太子,为佛教护法神,特来保护您。”

毗沙门天王即四大天中的北方天王(后在中国演变为托塔李天王),佛经上说他有五个儿子,哪吒是三儿子。在敦煌唐代壁画中,有不少他们父子的画像。天王为金色身,着七宝金刚甲胄,头戴金翅鸟宝冠,佩长刀,左手托宝塔,右手执戟,足踏夜叉鬼。天王俩侧则是夫人、天女及五位公子,哪吒即在其中

哪吒故事在元朝时有了很大发展,在《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详细记载了哪吒的来历。说他本是玉帝驾下的大罗仙,身长6丈,头带金轮,三头九眼八臂。口吐青云、足踏盘石、手持法律,大喝一声,云降雨从、乾坤烁动。因世间多魔王,玉帝命其下凡,于是托胎于托塔天王李靖之家。哪吒生下第五天,在东海洗浴,若恼了龙王,一场恶战,哪吒杀死了老龙及九位太子,无意中又射死了石矶娘娘的儿子。

李靖大惊,怒责哪吒,于是哪吒割肉削骨还给父亲,与李靖断绝了父子关系。哪吒的“真灵”来到西天如来佛祖面前告状,如来便折荷菱为骨、藕为肉、丝为筋、叶为衣,使哪吒再生,并授以密法。哪吒遂神通广大、变化无穷。在灵山会上,他当上了通天太师、威灵显赫大将军。玉帝也把他拉来,封其为三十六天将第一总领使,永镇天门。值得注意的是,哪吒本为佛教神明,但这里已是满身“道气”,佛道二教互相争斗又互相融合,常令人其详难辨。

《西游记》、《封神演义》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尤其《封神演义》敷演更烈,哪吒完全成了道家门人,成了太乙真人的得意门生。书中的“哪吒出世”一段写得十分精彩;李夫人怀孕三年六个月,产下一个肉球,滴溜溜乱转。李靖大惊,对着肉球一剑砍去,肉球分成两半。从中跳出一个小儿,红光满面,右手套着一个金镯,肚上围着一块红绫,金光射目...。这一奇景,流传了四五百年,仍历历在目,难以忘怀。

由于哪吒父亲北方天王早已“加入”中国籍,成了托塔李天王,所以哪吒也完全是个中国古代小英雄的形象;手提火尖枪,臂套乾坤圈,腰缠红绫,脚踏风火轮,雄姿英发,生气勃勃。

全市上规模7座宫庙,信众约1.2万人。

 

 

第十五节 沙埕九使爷信仰

 

前后坐落在沙埕狮头峰上,由于沙埕港对外开放,香客游客越来越多,沙埕成了劳务输出点,每逢台风期及休汛期,上百艘台湾和外地渔船聚集沙埕港,上岸朝拜供养九使爷和妈祖,香客陆续不断,76年所建的庙宇由于规模太小,容纳不下香客游客的拥挤。随着形势的发展,在党宗教政策的正确指引下,1995年由张道源、陈方连等几十位信士发起,组织重建九使宫,成立筹备小组,四周群众踊跃献财献力,又得到台湾朱建华先生、张铭烈先生等同胞的大力支持,集资壹佰伍拾余万人民币,侯王扶圣亲自选址,于是在风景秀丽的狮头峰上新建了九使宫,历经三年基本完工,后殿为妈祖宫,左旁为祥和亭,右边为办公楼和仓库,占地2325平方米,使用面积1000平方米,古建筑结构,棕色琉璃片,青色栏杆,宫殿宏伟,金碧辉煌,正殿供养威烈、威显、英显三位广利侯王,左殿五显大帝、华光大帝、宫主侯王,右殿白马明王、杜一文书神、杜二代理神和观海招财。还有千里眼、顺风耳、黑猿、白兔等,尊尊神采奕奕、威风凛凛更令人赞羡,还有一艘神船,船身长3.25米,宽1.20米,船上桅杆三枝,中央大桅高1.8米,上挂蕉字大旗威风凛凛,船上水手24位,大炮4门,船上物件、器材应有尽有,每年元宵后,神舟都要运水试航一次,很多渔民和海上商人讲,经常在海面上能看到九使侯王神舟巡航的船影,真是神乎其神,宫大门外走廊左边架上一个大鼓,鼓面为1.32米,右边挂上一口大钟,口径为0.8米,每逢初一、十五,节日喜庆之期,钟鸣鼓响,响彻整个沙埕,以视神之威赫,祈保一方太平。

相传古时候,湖广荆州府宏碧县,一胎三兄弟,在芭蕉树上出生,故取姓蕉,三兄弟自幼聪明过人,能文能武,拜仙人刘章礼为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排兵布阵,样样精通。长大后,更有一颗仁慈之心,劫富济贫,除暴安良,兄弟三人周游天下,时当明朝万历年间,东南沿海倭寇猖狂,杀我同胞掠我疆土,瘟疫流行,民不聊生。兄弟三人在闽浙投入抗倭队伍,严厉打击倭寇与民众同甘共苦,又为民驱邪除病,受到万民敬仰和崇拜,感动上天,升天后,敕封为威烈、威显、英显三位广利侯王。

据历代传说:沙埕大部分民众以打渔为生,于明朝万历二年,本地渔民在海上捕鱼网上一个石炉。后就有暗圣借口,传音之说自称为广利侯王,本地庶民为神恩,遂建宫庙,供养敬之,后惯称“九使爷”。历来香火兴旺,供养后,九使爷更是威灵显赫,有求必应,在海上破雾导航,扫风平浪,救危难于片刻;治病救人,解凶除急,消灾解厄于须臾。传说一个接着一个,不胜枚举,在此仅说,沙埕人民家喻户晓的真人真事: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前,海滩土突然发现一个不知名的怪东西,形如炮弹,黑溜溜,大家觉得好奇,都围上观看,甚至有些人想要去拉他,在万分危急之时,九使爷暗中扶圣说这是水雷,会马上爆炸须速速离开,事后不到几分钟,水雷真的爆炸了,就这样救了上百人的生命。1943年,霍乱盛行,沙埕有位朱姓弟子,全家族信仰天主教,其中一男子染上霍乱,上吐下泻,无法医治,命在垂危,其母无计可施,只好三步一跪三步一跪向九使爷求救,结果九使爷念其真心,赐以灵丹妙药,随后痊愈,男子得救,故此全沙埕朱姓家族都信仰天主教,仅此一家,信仰九使爷,传之佳话。1976年,沙埕搬运社一艘运输船在台山岛外作业,其中有三位船民刘吓梓、赵万生、陈世车(至今尚健在)坐小船去钓鱼,不幸碰到大风大浪,天又黑不能靠岸,小船只得在海上飘荡不定,时时有船翻人落的危险,情况十分危急,三位船民跪在小船上祈祷九使爷庇佑,说也奇怪,顷刻间,在小船前方发现一盏神火,于是小船随这盏神火跟去,紧紧跟了一夜,从台山岛一直跟到北霜岛,天明才上岸,三人刚离开小船,小船就碰礁粉碎,真是神乎其神,关于九使爷的传说,种种神话说不尽,听不厌。

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是妈祖天后圣诞,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九使爷圣诞。这一天,众善男信女身着新装兴高采烈,手捧金烛,拈香朝拜,大摆庆贺寿晏,表示对侯王的敬仰和虔诚:祈求庇佑。每当大年夜,大年钟声响起,众善信无论男女老幼个个争拈头炉香,以求来年幸福安康、万事如意。这时,烟火、香炮齐鸣,响彻整个夜空。更热闹的是正月元宵,按本地习俗每年正月十三至十五日,全沙埕划分为复兴境、安连境、安康境、安平境、全福境、新乐境、兴德境、妈祖等八境,每境扛着神轿、香亭。神轿及香亭装满了各色各样红绿灯泡,各种轿内坐着三位广利侯、五显、华光大帝、妈祖娘娘等诸神像,再加上神旗、彩旗、灯笼、百合伞、火鼎,犹如一条长龙,窜过大街小巷,一路花炮、成一片;还舞龙、舞狮、腰鼓队、大头哥、街头曲、莲灯、渔灯,人山人海,胜过天上仙境。沿途信众,不计其数,烧金纸点香烛,虔诚膜拜,以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更奇特还称沙埕铁枝,铁枝又称台阁,大约在明末清初,从福建泉州传入闽东,曾流行福鼎、蕉城、福安、霞浦等县市,可是沙埕铁枝呈现出一枝独秀,从最初的2-3米高层表演,发展到现在的7-8米,最高可达9-10米多层以表演,人物活龙活现,从静态演化到动态。“八仙过海”、“天女散花”、“桂英挂帅”、 “武术杂技”等等,形成了独特的表现特色,具有强烈的闽东渔村风格和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被列入“国家级非文化遗产”给予保护和发扬。

正月十五夜一切活动结束后,再举行一年一度抢神活动,将神像用红布缚在神椅上,由神灵亲自持童,左手拿着钉球,右手举着宝剑指挥,经过净身沐浴后的年轻,个个身穿彩衣,分成若干队,每队810人,有条不紊抢着神像在街上来回飞跑,口中大喊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海货大进、人寿年丰、祈保平安等口号,来回跑几趟由神童决定,一般跑上百余趟,神堂喊停就停,然后由最后一班抢跑的年轻人,高高兴兴、平平安安敲锣打鼓送回宫内,以求来年平安吉祥。

妈祖和九使爷神威显赫、恩泽群黎,万民无不敬仰,仅沙埕镇就八座九使神庙,每地同样传颂着九使爷神奇的故事。据信众密传,目前九使爷伙同沿海各路神将,领观音菩萨玉旨,日夜守卫在东南沿海海面上,以防倭寇乌龙再次侵占我国领土,以保国土之强健,民之康宁。祝愿中华民族千秋万代屹立世界东方,实现中华民族复兴!

全市上规模6座宫庙,信众约1.3万人。

 

 

第十六节  城隍·土地信仰

 

城隍神信仰,开初流行于吴越地区,属于地方神系信仰。南北朝时已正式称为城隍神(见《北齐书·慕容儼传》),唐朝时封爵,五代时加封为王,宋代列入国家祀典,州府系皆立庙奉祀,明太祖洪武年间,整顿祀典,取清神爵,下令各地城隍按行政机构名称称呼,城隍庙的规模也模仿各级衙门建造,城隍神其司职护国安邦,铲恶除凶,调和风雨,领管亡魂等事。

福鼎建县,肇始于清乾隆四年(1739)首任县令傅维祖,进士出身,浙江鄞县人氏。下车伊始即创建县城隍庙。惜于清末咸丰十一年冬同治元年(1862)毁于浙平“金钱反”。至同治四年乃由县令陈培桂,字香根,广东人氏。重建迨1942年,从城内十字街迁址上庵地主宫和麻坑里两座庙宇。1961年上庵城隍庙初修,2000年重修。二百多年来城隍香火鼎盛,神威显赫,福鼎福地阖境安宁,善男信女有求必应矣。

城隍和土地均在民间有广泛影响。从其起源看,城隍为古代水庸神,地位不很高;而土地则是由大地之神衍变而来。《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后土为社。”社是人们为祭祀大地之神堆起的土地,《诗经》中称“冢土”。“社”有诸多等级,老百姓所祭之社曰里社。最初,“社”只是大地之神的象征,祭“社”乃所有祭后土。慢慢地,人位便将这象征大地之神的“社”称为社,而以“后土”为大地之神。“社”就是通常所说的土地。

在原始宗教时期,祭城隍土地都只是报德之意,表现了古人对城堡、土地的依赖感。随着社会的发展,城隍土地被人格化社会化,它们慢慢具有了掌管生人吉凶祸福的神性。佛教地狱观念在中国传播之后,城隍土地也渐渐被纳入冥神体系,城隍相当于人间府县级官史,而土地则成为下属小神,相当于民间里社级小官。尽管土地的地位低下,如象《西游记》中的“土地老儿”,可以被孙大圣呼来遣去,但他在民间却因其与民众关系密切,故香火远胜于诸大神。俗说“县官不如现管”,这对鬼神世界也是适用的。

城隍虽被认为掌管人的吉凶祸福,勾人性命,但它主要还是善神。城隍神作为城市保护神,是历代小说经常表现的主题。

这个故事是以城市保护神的城隍为原型,翻出新意的。作品写神与神之间的冲突,写神与人协作战胜敌人,均别具一格,匪夷所思。

唐宋时代,由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城隍神的信仰也达到高潮。时人除认为城隍神有保护城市的职能外,还把城隍看作冥官。《太平广记》卷一二四引《报应录》说,唐洪州司马王简易,重病垂死,梦一鬼率执牒追命,跟着进城隍庙,申言自己尚不当死,城隍乃查阅生死簿,发现果然抓错了,就把他放回人间。作为冥官的城隍,不仅管人生死,还管生人禄籍功名以及人生诸多方面。《夷坚乙志》卷二十有“城隍门客”一条,说建康士人陈尧道死后在梦中告同舍郭九德:“吾为城隍作门客,掌片戋”郭问来年登科之人,数日后告郭来春必及第云云。正因为城隍与生人功名利禄、吉凶祸福均相关,所以城隍的信仰经久不衰。

全市3城隍庙。土地是做为陪神,除了道观里没有供土地神,其他庙宇都把土地供在神坛上右边

全市上规模3座宫庙,信众约1.8万人。


 

第十七节 雷神信仰

 

雷电是一种普通的自然现象,在现代文明社会里,人们对此已不以为奇。但是科学还没有对雷电现象做出解释以前,人们对雷电的莫大威力是充满着神秘感和恐惧感的,这便产生了雷神的崇拜。

雷神的信仰起源可能是很早的,现在见到的最早文字记载是殷虚卜辞,卜辞中常有“帝令雷神”之类的说法。但早期的雷神信仰主要是崇拜其自然属性,对雷神的形象构想也与其自然的属性有关。《山海经·海内东经》说:

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在吴西。

雷的声音是雷神“鼓其腹”发出来的,说它象龙,显然与闪电的形象有关。雷神的形象后代有所改变。王充写生《论衡·雷虚篇》在形象创造上把雷和神分开来,是一个进步,但雷神具体形象如何,不得而知,倒是后代许多志怪小说对雷神多有描述。雷神的形象逐步确立定形大约在明清时代。

全市上规模3座宫庙,信众约6000多人。

注:1.闾山法主、白马明王、杨府圣王、地主明王、华佗、看牛大王等神祇材料省略。

    2.如各姓元帅、仙师、仙姑、将军、牧牛大王、荆山爷、土地作为陪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