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市道教协会

地址:福鼎市桐城流美双榕大院
电话:0593-7960532
手机:13706024667
传真:0593-7960532
邮箱:862779732@qq.com


        

您的位置:首页 > 协会简介

协会简介

14381349229450651.jpg

    福鼎市道教协会成立于19977月。当时会员410人,会址设桐山街道福祥大楼,理事会每届任期5年,20057月举行第二届代表大会,会员1220人,会址设桐城街道流美双榕大院。20137月,召开第三届代表大会,会员发展到1980人,会址设桐城街道流美双榕大院。

    福鼎道教历史悠久,起源于“方仙道”和“黄老道”的黄帝时期。《神仙传》:“有古仙人容成公(容成子),复姓容成,字子黄、道东人。传为黄帝之师。尝栖太姥山炼药,后居甘肃崆峒山,年二百岁,善补导之术,守生养精炁,发白复黑,齿堕更生。”《道教大辞典》也类似记载。《抱朴子·遐览篇》所列道经中有《容成经》一卷。

       《福建通志》第拾壹册,山经篇记载“太姥山旧名才山,有炼丹术士容成先生栖居此山,今中峰下尚有丹井、石鼎、石臼遗迹,存王烈《蟠桃记》。尧时有老母以炼蓝为业,有道士求浆,姥饮以醪。道士奇之,授以九转丹砂之法,七月七日乘五色龙而仙,因名太母山。汉武帝命东方朔授天下名山,逐改太母为太姥。”太母亦被尊为太姥娘。太姥娘修道晚年羽化仙去。太姥山原旧址现尚存尧封太姥羽化宝塔。是当代文物无价之宝。旧太姥娘宫大门上有太极标志。

        东方朔(154-93),汉代仙人,西汉文学家,字曼倩。平原厌次(今山东惠民)人。武帝(140-87在位)时,为太中大夫。长于文辞,喜诙谐滑稽,有道术。后来有关于他的传说很多。善辞赋,有《答客难》行于世。《汉书·艺文志》杂家有《东方朔》二十篇,今散佚。

        丹丘子为汉代“仙人”,茶文化中最早的一个道家人物。茶仙丹丘也在太姥山出没,太姥山上的滴水洞洞口就有摩崖石刻“丹丘磴”。

        汉钟离 传说八仙之一的汉钟离是被太姥娘娘点化升天的。至今,太姥墓边还留着钟离岩。

        他升天时留下的肉身,后来化作“钟离岩”,成了太姥山的一个风景。人们可以看到,钟离岩梳有双髻,一只蛤蟆咬住它的袖子,好像非要它带着升天不可哩。

        司马承祯  (647-735)河内温(今属河南温县)人。字子微,自号白云子、天台白云子、白云道士、赤城居士,法号道隐。出生官宦世家。自幼好学,淹通诗书,薄于为吏,喜方外游。年二十一(668)拜潘师正为师,出家于嵩山。勤学苦读,以瓦片计读经次数,深得潘师正赏异。受授《金根上经》,三洞秘箓及服食、导引等修道微旨,成为上清派第四代传主。常栖太姥山炼丹修持,后隐居浙江天台山紫霄峰。唐武则天、睿宗、玄宗屡次召至京师,与当时达官雅士陈子昂、李白等十位交往甚密,时人称为“仙宗十友”。卒谥“贞一先生”,宋政和年间封为“丹元真人”。著有《修真精义论》、《服气精义论》、《修真秘旨》、《坐忘论》、《洞玄灵宝五岳名山朝仪经》、《上清天地宫府图经》、《上清含象剑鉴图》等,均收入《道藏》。弟子七十余人,其中以李含光、薛季昌最为著称。事迹见《旧唐书·隐逸传》、《新唐书·隐逸传》。

        白济,清雍正年间曾任大学士(清初沿明制:大学士即宰相,主持、辅佐国君负责主管全国政事),后来无心仕宦,栖福建福鼎太姥山叠石庵炼丹修持,现山中存有白(宰相)雕像。

相传乾隆皇帝第十三次下江南的寻访生父,曾经到过太姥山,太姥山叠石峰南面的皇停岭,传说就是他上山时歇脚的地方。

        经过多方探听,他得知白济在太姥山叠石庵修道,便又带着侍从飞速地向太姥山进发。当他来到叠石峰半岭时,侍从报奏说白相国已经“得道升天”去了。乾隆皇帝一听,大失所望地跌坐在石阶上,对天大呼:“皇天可怜,寡人为见生父一面,不辞跋山涉水,十三次下江南,难道真要寡人负一世不孝之罪吗?”

    惊动天神奏明玉帝,玉帝下旨让白济到南天门“显圣接驾”。白济驾起祥云,来到南天门上空,高声说道:“皇儿听着,尔屡下江南寻父,不过为洗白不孝之名罢了。吾已离开红尘,不便会面,今有玉匣一方,乃余为官时所用之物,尔当收下。”说罢,丢下玉匣。玉匣落地,化为玉匣石。从这以后,太姥山上又增加了“皇停岭”和“玉匣石”这两个胜迹了。

据《道教文化辞典》记载:“太姥山,旧名才山,东汉至晋为道教名山,唐以后释、道并立。”另据《太姥全志》序:闽东太姥山“古称仙都”,成为后世道士修真的重要场所。(秦屿潋城)灵峰寺碑记载:太姥山中有“全真教”指的是道教。据以上资料记载证实,太姥娘娘为道家。太姥山是真正的道教名山,是道教主要的发源地之一,是道教胜地。

点头下普照,有元朝太上老君石雕像。

        据传说有位白氏仙人栖居桐城江边村宁福山(又名仙翁山)炼丹修道,现遗留六层约两米高石砌八卦塔,塔下石砌香亭(供房)面积约二米五,供奉品岩洞仙翁,建筑风格尤如明清时代建筑,八角塔和供房整个占地面积约二百多平方米。

        1、道教全真派金元时期传入福鼎,明清时代,桐城流美水尾有座道代观,有住观全真派道士约500人。几经兴衰,1912年前岐熊岭人廖宗炽拜浙江平阳县著名道士王理湘为师,成为全真派二十三代弟子,廖收郑诚良为徒,郑勤于修持,持戒传道,精通道术,为福鼎当时道士之首。解放前全县有道观10所,1950年后道教渐渐衰微,道观所剩无几,1980年郑诚良为复兴道教,在前岐清潭重建“清云道观”,其弟子1000多人,遍及福鼎、福州、浙江苍南、平阳县等地。1988年,郑著有《八德》书一部。现有道观19座(附主要道观一览表),乾道34人,坤道31人,俗家弟子1800余人。   

        2、正一派于明朝年间传入福鼎,正一派以太上老君为道祖,张道陵为天师。正一派居家道士不常住宫观,散在民间,可娶家室;虽有斋戒,但非斋期可食荤,当地称之为“褫公”。正一派几个人合并称为“坛”。2013年,全市有几十个坛,“褫公”700余人。

        3、净明派传入福鼎已数百年,净明派是以许逊,世称旌阳真君为教主,陈靖姑为祖师。属居家道士不常住宫观,散在民间,可娶家室;虽有斋戒,但非斋期可食荤,当地称之为“尪”。几个道士合并称为“坛”,2013年,全市有一、二十个坛,“尪500多人。

    本地道是道教中的一种特色派系,俗称“道代”。各地的称谓不一致有“瑜伽派”、“菩提派”之称。传入福鼎已数百年。本地道以释迦为教主,普庵为历代传教宗师。本派散居民间,不常住宫观,可娶妻室,非斋期可食荤。他们有祖传和师传两种的传教方式,坛靖基本以祖传为主。按道教品位“授箓”、“奏职”、“拨将”。道场着装分为黄色海青与黑色海青;头戴“巾帽”、“五佛冠”;外衣(吉祥)裮衫、(度亡)袈裟。以道代释,兼诵道教与释教经典,科仪相结合。几个道士合并称为“坛”。2013年,全市有一、二十个坛,“道代”500余人。主要分布在:秦屿、店下、龙安、硖门、白琳、点头、管阳和城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