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庆典活动:8107 佳阳罗唇马仙宫
所属栏目:宫观介绍
浏览次数:次
马仙是中国东南一位很有影响的女神,她不仅在乡间市井中得到信仰,而且在道教宫庙里也享有香火。明代《万历续道藏》收录的《搜神记》卷六载有马大仙故事一篇,虽然比较简短,但其中所言及的尽孝奉养翁姑的事迹却颇为感人。马仙尽孝道,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所以能够得到人们的肯定和奉祀。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马仙原来是唐朝时期括苍下邑鸬鹚(今浙江景宁鸬鹚)人。丈夫早亡,家贫,“佣身以资薪米”,孝养婆婆。后来有异人传授给她道教法术,马仙依靠法术为乡民做了许多善事。因事亲至孝和多有善举,马仙受到人们的尊敬和感戴。她的婆婆去世以后,“大仙亦随之以示寂”。乡人们尊崇她的恩德,怀念她的美德,“为立祠,永其祀”。马仙也颇为灵验,“凡祷多应,水旱疾疫如转环然”。在宋真宗景德年间(1004-1007年),因为马仙帮助朝廷解决旱灾和蝗害,皇帝封她为灵泽感应真人”。后来又帮助官府镇抚闽寇,加封为“懿正广惠马氏真人”。
明代以来,马仙故事传说越来越多,涉及的题材也越来越广,但最主要的精神乃是体现老百姓的平安要求。例如,“天门洒雨”讲述宋太祖时期张道士设坛祈雨,马仙应其请求,设法解救旱情,得到赵匡胤敕封;“朱旗灭寇”讲述宋太宗时期马仙暗中佑助吴、曹二将军剿灭黄三郎骚乱;“神兵却寇”讲述宋天禧二年马仙平定了叶侬的叛乱;从此以后,“神智广运”,马仙信仰更为远播。
罗唇马仙宫坐落在福鼎市佳阳乡罗唇村,是宫口、柴岚内、马渡头、六斗坑、青山等自然村数千民众共同信仰的马仙娘娘。
供奉神明马仙又名马仙姑、俗名马五娘,唐代建安人(今建瓯一带)。另有一说为福宁温麻里马氏人,即霞浦县人。《福鼎县志》载,马真人,温麻里人,乾符中入昆田山修炼,丹成仙去。根据《闽书》等记载,马仙有超凡的本事,当地人十分信仰,遇到旱灾便请她设坛祈雨,随祷随雨,百姓对她的神秘法力,深信不疑,认为是一位道术高超的女巫。马仙死后,信仰者立像建祠纪念她,香火全年不断。
马仙信仰在唐代建安县形成后,就逐步在闽北各地流传,到宋代时因其不断“显灵”名声传外,宋真宗咸平元年(公元998年),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曾两次敕马仙封号:“灵泽感应马氏真人”和“懿正广惠马氏真人”。这两次敕封更使马仙神灵名扬一时。闽北、闽东各地纷纷建起马仙庙、马仙祠、马仙洞,福鼎的桐山、点头、白琳、前岐、佳阳的罗唇、双华、梅溪等地均建有马仙宫、马仙庙。
历史沿革罗唇马仙宫始建于明嘉靖庚寅年(公元1530年)至今已近500年历史。据《福鼎县志》等史料记载:当时我沿海一带倭寇活动猖獗,沿海百姓遭到百般扰乱,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据福鼎文史资料所载,嘉靖年间的正月十八倭寇侵犯罗唇,有马仙三姐妹搬来三座大山,挡住罗唇海口,倭寇见大山挡着,便改航而去。当地群众为纪念马仙功德,塑五彩金身奉为神,并于每年正月十八做三个大“冥斋”象征三座大山,举行庆祝活动;广东汕头商人王炳魁商船经过沙埕港金屿门(金屿门属罗唇地段)翁德遇到海盗抢劫,船内水手共五人被捆绑投海,船主求神灵保佑,忽见空中女神出现,吓退海盗五人,得救。船主登岸了解当地有座马仙宫,马仙娘娘显灵,赐匾“清嘉庆二年岁次丁丑‘慈航普渡’广东沐恩弟子王炳魁敬立”。据史料记载,马仙宫在明代时仅建三榴低矮瓦房,至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擅越主岩坑甘喜捐宫基一所,本村首事谢世维、沈兴悦、兰景养、黄石安等九人发起将三榴瓦房扩建为五榴殿堂。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郑增发、郑增产兄弟喜舍台基一所,本村董事职员李培荣、兰清锦等五人发起建造戏台和两边厢廊。经前后二次扩建,马仙宫共有三进,由辕门、戏台、天井、厢廊、正殿等组成,总建筑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这座灰砖青瓦,明代建筑物具有独特的结构风格和艺术创意,整个宫观、飞檐翘角、八卦顶、四面精雕细刻,艺术精湛、飞禽走兽、人物花鸟,栩栩如生,具有很高的工艺造诣。
1949年后,马仙宫成为罗唇乡政府和罗唇小学办公与教学场所,正殿和戏台作为教室,两边厢廊作为乡政府办公地点,至“文革”时,马仙宫内的七尊神像和一切文物均被毁坏,宫殿长期失修成为一座危房。1989年罗唇小学和罗唇村委会搬出后,村民自发捐资投劳,对马仙宫进行部分修茸;2002年在本村乡贤黄正辉组织下,成立了马仙宫文物保护理事会,并再次发动群众多方筹集资金50多万元,马仙宫进行全面修建恢复原貌,重塑马仙娘娘、马元帅等七尊神像;2008年、2009年又在宫观外右侧建造马仙亭和马仙桥各一座并立碑纪念。
神明礼俗马仙宫正殿神台上奉祀的三尊婀娜多姿的主神是马仙三姐妹,还有两尊配神,左边神龛供奉土地神,右边神龛供奉马元帅,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到十八“冥斋”节也是马仙信仰活动中规模最大的一个祭日。临近祭日,宫口、柴岚内两村畲汉群众《中要各安排二至三人有组织能力,热心于马仙信仰的负责人,谓之“仙首”,当月祭祀活动俗称“迎仙社月”。正月十五日“仙首”就组织善男信女将马仙神像恭迎出宫铳隆隆响,锣鼓喧天,吸引成千上万围观者。其独特的祀神物有三。
一是每年要做一盏八角宫灯式的“太平灯”挂上大殿正梁。灯2米多高,八角灯泛流传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七仙女下凡”、“白娘子与许仙”、“八仙过海”等故事图案,灯柱上还剪龙雕凤和五颜六色的飘带配搭相间,煞是好看。
二是要糊两盏“子孙灯”挂上左右两边横梁。“子孙灯”呈四方形,均是用黄色纸张糊成,灯的下端垂挂着一束红缀,灯壁四周分别写上“五世其昌”“百子千孙”字样,显得特别协调。“太平灯”和“子孙灯”下面排土张方桌,一桌以名果、名菜为主要祭品,荔枝、桂圆、四季柚、柑、桔、香菇、木耳等12种(盘)另外两桌以腥味为主要祭品,整猪头、整鸡、整鱼(据说以往都要摆上一条20多斤大的鲈鱼,因为罗唇古名鲈屯,意为鲈鱼游聚之地)。
三是大“冥斋”。“冥斋”这种以白粿为原料做成的普通迷信品,在我国民间固属常见,但如罗唇村群众每年农历正月十八“冥斋”(节都以每个200多斤干粳米做成三个大“冥斋”供在神像前面,其高1.3米至1.5米,底部有两个人牵手合抱粗。每个大“冥斋”下面还摆着五个小“冥斋”,十个“寿桃”均是白棵做成,祭祀马仙娘娘的祭祀品则属罕见。
四是大“冥斋”做法:200多斤粳米粉一次蒸不成,蒸了也无从下手,怎么做?原来,当地群众弄来二、三个蒸桶同时蒸粿,然后把棵一白臼舂好,放在一个洗净檀桶里盖上簸箕以防冷切,待200多斤粳米粉蒸到最后一桶,放在石臼内舂薄薄做“冥斋”皮,然后从桶内的白粿拿出来放在“冥斋”皮内用力舂,拿一自舂一臼,把200多斤白粿叠舂完后,扛来早已特做的大门板,把已舂好的白糕放在大门板上翻来覆去揉,用竹扛压,翻来覆去,“冥斋”未做成,十几个强劳力已大汗淋漓了。
“冥斋”节以它顽强的生命力,跨越不同社会形态,经久不衰长期沿袭下来,并成为当地群众一大习俗,是值得我们研究的。“冥斋”节在当代的主要价值与意义在于:
1、“冥斋”节的形成有纪念性质。“冥斋”节起源于优美的传说故事,故事主题“马仙娘娘”。在明嘉靖年间,罗唇沿海一带百姓遭到倭寇百般侵扰。“马仙”多次“显灵”救群众以水火,这也是人民群众所盼望的,人们为了不忘“马仙”功德,为她塑金身,奉为神明祭祀并一代代几百年传承,形成民俗。
2、祈求太平是“冥斋”节主题意识,具体体现在对神明的崇拜。从“冥斋”节仪式活动中的“演八仙”做福“分冥斋粿”“火焚太平灯”就可以看出人们心里希望太平,在那封建社会中,发生各种天灾人祸,人们对这种表现无能为力,(因此,只能乞求超现实的神明。故此,演戏娱神时,第一场戏前总要庆“八仙”,他们祭祀的是神,要求演的还是神(仙)。也是群众祈祷太平主要手段或形式。通过褫公唱赞词,请上界神明,如“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下界神明如”太姥山太姥娘娘“,“鹤鼎山白鹤仙师”“罗唇本界杨府圣王”。把百姓要求安定,太平的愿望祈诉于神明,以求恩赐。褫公又通过“龙角或签贝”,把神的意旨传给百姓,百姓只要看到“签贝阴阳”体现顺利,就会皆大欢喜。分“冥斋”粿和“火焚太平灯”是整个仪式活动高潮。做大“冥斋”的粳米是从百姓各家各户筹集来的,据说祭请神明后的“冥斋粿”吃了可以驱邪、防病。所以“冥斋”粿分多少无所谓,但“冥斋”粿每家每户都得分到,哪怕是分一小块。分“冥斋”粿后就是“火焚太平灯”。在百子炮、双响炮神铳隆隆声中,将二米多高的“太平灯”焚掉,一切仪式结束。
3、“冥斋”节渗透着多子多福思想意识。在“冥斋”节仪式中“多子多福”思想意识得到充分体现。“做福”后结婚多年未生育的青年夫妇,都争相请回“子孙灯”以求来年可以生个白白胖胖的男孩,这种神送“喜”(子)。送“子孙灯”时,主人手提灯走在前头,吹鼓手敲锣打鼓,送到家,挂在卧室内,主人办一桌酒席答谢吹班。主人得子后,来年正月十八,要办三牲祭祀,装在一担篮内,挑来马仙宫答谢“马仙娘娘”
4、“冥斋”节的形式与道教联系紧密。“冥斋”节的一切仪式活动,是受历史宗教思想影响,更确切地说是受道教思想的影响。大家知道,我国有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但这些均是外传入的宗教。真正属于我国本民族宗教是土生土长的道教,它具有深厚的民族特色,其主要特点,就是通过“奉天地,顺五行”以达到“致太平”的目的。罗唇马仙宫的“冥斋”节仪式活动中的“演八仙”,“做福”,“子孙灯”“分冥斋粿”,“火焚太平灯”等仪式均与道教信仰有紧密联系。同时也可以看出,在我国民间道教思想影响的深度与广度了。像这样的民间习俗在福鼎已经沿袭了几百年,为了更好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我们任重道远。
宫观名称:佳阳罗唇马仙宫
登记时间:
始建年代:
重修时间:
详细地址:
主祀神明及圣诞日:
负责姓名:林贵肯 电话:13178105568
宫观班子成员: 人
信众: 人
占地面积: 平方米
建筑面积: 平方米
班子成员
林贵肯 男 汉族 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