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市道教协会

地址:福鼎市桐城流美双榕大院
电话:0593-7960532
手机:13706024667
传真:0593-7960532
邮箱:862779732@qq.com


        

您的位置:首页 > 道教仪范

道教仪范

道教教理教义

发布日期:2015/9/1 16:37:14阅读次数:字号:


道教形成于东汉,传承近两千年来,以神仙信仰为主干,汇融了我国大量的传统文化、宗教与古方术的思想因素,在中国文化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当今我国社会制度已发生根本变革,进入了科学昌明,经济繁荣的社会主义新时代,道教亦应有与新时代文明相适应的方式,要对其义理规范进行清晰明辨,去伪求真则务必对教理教义进行一番大致的梳理、归纳,使能对其主体思想,基本重点及教义特色有所了解、把握。关于这方面的探讨,古往今来,议论颇多,见仁见智,现将我对教理教义的浅学之见与在座各位道友共同探讨。

一、宗 

在谈道教理教义以前,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宗教。“宗教”在中国汉语言中由“宀”和“示”组成(古代时“祗”同“示”)意为天神居住的地方,宗教在中国泛指人们对神□、神道和祖先的信仰和崇拜。宗教是有所宗以教民,有所本以化民,使世人心有所归、性有所属、情有所寄,进而安定社会,福利苍生的一种思想和行为。“一个民族的形成,不必渊源于同一个始祖,而是信奉同一个宗教”。(卡勒季·奥地利)

构成宗教有四大要素:㈠宗教信仰。信仰的基本宗旨。㈡宗教理论,即教义学说、戒律。㈢宗教实体,即教徒、教团组织及制度,为遂行宗教整体事务的教会和修道传教单位个体共组的教团。㈣宗教文化,在宗教影响下形成的多元化文化。前两点是教理和教义是内在因素,后两点则是外在的因素。

二、教理教义

在讲述道教教理之前,我们首先应该明确教理教义概念。教理,凡是一种宗教,必有一种信仰,有信仰必须信仰的理由,用语言文字来说明这理由,使人们能够了解且容易入门者,就是教理,简单地说就是说明“信什么,为什么信仰”。教义,某一种宗教根据本教中的经典著作,扼要并概括地提出几个字或几句话,做为教徒们平日思想和行动的准则,而且对全部教理教可以契合,不显然发生抵触,这就是教义。简单地说就是“怎样去做”的问题。道教的教理,道教在东汉张道陵创教之初,便奉老子为最高尊神和道祖,并以老子所著《道德经》为圣典,以《道德经》中提出的“道和德”为最根本信仰。道教以其阐扬的道和德,便是道教的教理。道教的教义,在这种神仙学原理基础上(由道和德)深化出的崇拜对象、修持理论、仪范戒规等谓之教义。学习教理教义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是个人信仰的需要。身为一个道教信徒,如果连自己信仰的究竟是什么,为什么要去信仰它都不清楚的话,根本就谈不上什么“信仰”,更不用说以道德思想指导自己的一言一行了。我们要知其所以然而信仰才是正信,否则就容易流于迷信之流。其次是继承和发扬道教优良传统,弘扬道教事业需要。道由人显,道教的生存和发展关键在于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宗教队伍以及广大信教群众道教修养的提高。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和信众的信仰层次,必需要以道教的教理教义为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学习和宣传道教的教理教义。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流传至今已有近二千年,是我国历史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我们炎黄子孙不好好地继承和发扬这老祖先们留下的宝贵遗产,还等着谁来做呢?

三、道教道家

在道教信仰心目中,道教就是道教,似乎不言自明,然而要想真正能够理解“道教是什么”,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道教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宗教,具有博容各派的综合性,它宠大精深的信仰和文化体系,以及几千年来与中国社会生活不可分割的联系,令人很难全面地把握它的内涵。我觉得中国道教学院编印的《教理教义刍论》对“道教”一词的阐述较为简炼,且具有概括性。尝试言之,道教即信仰老子之“道”,并以“道”立教的中国传统民族宗教。道教奉祀以三清玉皇为中心的多神系统,以道立教,以道化人,追求宇宙和谐及个人的长生久视,得道成仙。尊老子为道祖。因其着《道德经》一书阐扬大道,宣扬道法,故后世的道教各宗派无不尊崇老子,并以其之“道”为修行立教之根本宗旨。《道德经》第五十四章曰:“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其大意为:力行道德,用于自身必能使家人得到德的余荫,德化于乡里之间,乡里之间必能得到教化上的长处,用于国家的话,这个国家也必然会得到兴旺,如果“道”德化于天下的话,也就一样能感召天下。总之,道教的根本教理和信仰是老子之道。

四、道教与其它宗教比较理教义的特点

道教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继承了中华文化思想的传统,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与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比较或与中国的儒教、佛教相比较,道教的教理教义特急主要有以下几点:

㈠尊道贵德

道教最基本的教理是“道”与“德”,尊崇老子和《道德经》,这是道教与其它宗教最根本的区别,最初“道教”一词并非道教所专用,儒教、佛教都称“道教”。春秋时古书文献记载“道教”即指儒家之教,如(“圣人先于道的教”和“宣圣人之道的教”)。亦指佛教(梁代《高僧传》卷三《求那跋摩传》曰:“心希顾临宋境,流行道教”)。而“道教”一词最终为道教所用就在于对道的信仰和道德教理深入人心。

“道”是道教的理论基础,道教的神仙世界、方术理论(阴阳五行,服食辟谷等)、斋醮科仪等等都以“道”为哲学基础。《云笈七签》(素有“小道藏”之称)以“道教部”为第一部。《道教义枢》也以《道德文》作为开宗明义第一章,道教之所以以“道”名教,就是因为我们道教徒对于老子之道一要研习,二要信仰,三要继承,四要发扬,所以《道典论》中说:道士者要“以道为事”。

“道”字最早当“道路”或“道理”讲,但我们信仰的老子之“道”并不同于一般的道理,概括地来说,道教之“道”是以“清静为宗,虚无为体,柔弱为用”的一种“道”,也就是宇宙的原动力,天地万物的本源,(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也是大自然所遵循的规律。老子之道从整体宇宙观出发,将自然之道、治国之道、修身之道归纳于一个共同的自然规律之中,如道经所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就是道的宇宙观,他杳杳冥冥、无形、无声、无色,充斥天地万物之间,就如同空气一般,我们无法看到,触摸到它,但又确实存在我们周围;也离不开它,又如水一般,我们无法看到,触摸到它,但又确实存在我们周围;也离不开它,又如水一般,构成任何事物都离不开水分子,这同样也说明了万事万物皆含道性。“道”不仅是道教的宇宙观,还是一个方法论,并将“道”运用在许多方面:社会思想主张“无为而治”;人生观是“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修养方法是要根深固蒂,长生久视,总之“道”是奥妙真理,最圆满的精神追求与归宿。“道”用外能创造支配宇宙一切,维护宇宙和谐与人世社会安宁;内能主导人的心性,形体的安适和健康。“道”在道教中既是理论基础,又是根本信仰之精髓,将虚无飘渺之“道”人格化,就是太上老君道德天尊,老君无世不出,历劫度人,为皇者师、帝者师、人者师。黄帝时代化身为广成子;五帝时代化生为赤精子、容成子;而到周代,化身为老子李耳,向世明道、阐扬大道,故《老子河上公注》曰:“老子道也,散形为炁,聚形为太上老君”。

道教中以“道”和“德”并称,做为一个事物的两不同面,两者是整体和局部,一般和特殊的关系,道为德体,德为道用。如水和空气,上面说过水和空气就如同“道”一般,主宰着我们的生命,须臾不可离。空气、水都任我气用,但又不求回报。“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养育万物而不据为已有,有所作为,功业成就又不居功自傲,默默无闻,这种体现就是“德”,正所谓“道之在我之谓德”(唐玄宗《道德经注》)。道教中以“道”和“德”做为信仰、行动的总准则,既要修道又需积德,道教哲学中理论观,如“清静”“无为”“抱一”“知足”也都是从“道、德”的基本原则中引申和发挥出来的。

“德”字一般被理解为“优点或特点”,如中国儒家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都归于“德”字的概念当中。《道德经》三十八章:“上德不德”其中的“德”即指社会上做人的优点,那么应如何去做?《道德经》第二章曰:“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不可言说的“道”需用“行”来体现出来,我们道教徒的行为处事就必须体现道的信仰,遵循道的法则去做。以德来规范自己,《太霄琅书经》曰:“人行大道号曰道士,唯道是从,从道为士,故称道士”。一个人的所作所为符合道的要求是有德,反之就是无德。知道“道”并不难,难就难在按“道”办事,行“道”。如果能够自始自终坚持力行“道德”,那么“道”就是在修道人的心中和身上,换言之就是修道人“得道”了。不按道行事,就是“失道”。

修道养德既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也是修正成仙的阶梯。劝善规过,勉人为善,醮仪祭祀,解厄度亡,慈心于物,济世利民,检束自律,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等都是积德。道教协德成神的义理就是修道积德的体现。人行于世,“道”有如道路,“德”就如行路的各种规章制度如离开了道路,背道而驰或不循规则我行我素,则将引发大的灾祸。

㈡重生贵生

道教是重视生命价值的宗教,认为生是天地之大德。《道藏》首经《度人经》中就强调“仙道贵生,无量度人。”不少宗教把人生比做苦海,多灾多难,人生则是在苦海中挣扎,而诱导苦难者把对幸福的向往寄于彼岸天国,企盼灵魂得救,来生幸福或进入永远极乐的境地。(如儒教就现世成圣观,人的生理生命必然结束,但人的事业和思想言论都可长留世间,故有“三不巧”之说。佛教追求在超世间的“涅盘”境界而成佛,道教则是在超越现世与超世之间而成仙。1、道教认为今世生命为贵,生活在现实世界是一件乐事,死亡才是痛苦的,因而主张乐生、重生为生存则斗争。2、重生轻死,《太平经》记载:“生生死死,乃自然事,在生乐生,生活宜丰,死后祭祀供献宜简”,体现出道教洒脱现实的人生观。3、鼓励人们不屈从于天命而提出了“我命在我,不属天地”(《西升经》)的豪言壮语。其大意为:个人的生命与天地一样都是由自然之气所化生,因此二者是平等的,故若修道守气,育智养神,同守本元之气就可与道同在,合而为一,强调个人的性命能由我决定,不由天地掌握。4、为达长生久视,发明和融汇了丰富的古人养生妙法,性命双修,清静无为,抱朴守弱,谦下不争,慈俭济人之性功修炼;内外丹道诸种气法,吐纳导引,服食辟谷,动静功夫,四时摄养,炼养精气,道医疗病等养性延命之功法。道教的重生之观包含着人类对现实生命的热爱和对生命奥秘的探求,长生成仙是道教的核心教义之一,这与世界其它宗教追求灵魂脱,重视来世利益的特点大相庭径。

㈢敬天尊祖

道教以黄帝为宗,奉之为始祖。道历4706年就是以黄帝骑龙飞升得道成仙之时开始算起,道教继承和维系着中华民族祀神明祭祖宗的民族传统,并使之规范化宗教化。别的宗教则有所区别,有的入教后须易姓,有的则不分长幼尊卑,皆以兄弟姐妹相称。敬天和尊祖,是我中华民族的传统信仰和道德观。敬天,有报答天地覆载之恩和给予人们以休养生息恩德思想。尊祖,是对祖先的崇拜。“慎终追远,化民风於敦厚”,这是华夏民族自远古流传下来的美德。

㈣自然无为

“自然之道”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也是道教思想体系的核心行事之原则,而“无为”则是从反面角度来诠释“自然”。就是说“自然”和“无为”是一个意思,即“自然”是从正面说,“无为”是从反面说。

“自然”是指事物自身不经外力干预,按照其自身的客观规律自由发展,——换言之,即自己如此,自然而然。老子提出“自然”并教人“道法自然”将自然作为人们行动的准则,道教在其人生观、生态观及修炼方法中皆提倡老子“自然”之道,以达天人合一的境界。

“无为”并不是指无所作为,什么事都不做,而是指顺其“自然”“不妄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是“道”的本性,“无不为”是道的作用,道做为宇宙的本源,在产生宇宙万物中是自然而然的,没有任何外在强力的力量,因此,说道是“无为”的,但从其产生宇宙万物的结果来看,一切都是“道”所化生,因此道也是“无不为”的。

㈤柔弱不争

柔弱不争是道教所提倡的处世之态度。“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凡是强大的事物,总是处于下降衰弱的趋势,凡是柔弱的事物,总是处于上升发展的趋势,所以老子教人守柔处弱。

《道德经》七十六章指出: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枯槁,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第七十八章指出“天下柔弱莫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可以看出“柔弱”有三大益处:一柔弱胜刚强;二强大处下,柔弱处上;三能复归于婴儿,返朴归真。“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也,以其无以易之也。水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天下莫弗知也,而莫之能行之地。”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但是攻击坚强的没有能胜过水,因为没有东西可以取代它的。水胜过刚,弱胜过强,天下没有不知道的,但没有人能真正去实行。“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所以能为百谷王”。江海之所以能成为百水之王,是因为它谦卑处下,所以它能成为百水之王。这就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㈥天道承负

道教教化的目的在于净化人心,使人心神宁静,好善乐施,济世利人,从而为社会和人们的和谐共处起到积极作用。所以,道教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在善恶报应观上构成了符合自己特色的教义。这一教义,就是天道承负说。即相信天道有循环,善恶有承负。其核心主体则还是围绕生死问题,承扬于《老子想尔注》中“道设生以赏善,设死以威恶”的教义思想。

道教的“承负”之说,源自《太平经》,意思是祖先积德行善,则可荫及子孙,若先人屡屡犯过作恶,后人将无辜蒙受灾祸。即人们常说的“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前人惹祸,后人遭殃”。其特点是前辈后辈相承负。但对于“承负”的论述,《太平经》中有两种解释。其一是,“承者为前,负者为后。承者,乃谓先人本承天心而行,小小过失,不自知,用日积久,相聚为多,今后生人,反无辜蒙其过谪,连传被其灾。负者,乃先人负于后世者也”。其二是,“三统共生,长养凡物名为财,财共生欲,欲共生邪,邪共生奸,奸共生猾,猾共生害,而不止则乱败,败而不止,不可复理,因究还反其本,故名承负”。意即天地人三统共生,长养财物,欲多则生奸邪,以至不可复理,直到财物穷尽才知还返回虚无之源本。其一说的是善恶承负,其二则是说天道循环。

由此可见,天道的循环承负报应,是因人作恶和嗜欲造成的,并给后人和自然界(包括社会)带来极大危害。为免人们遭受危害和灾祸,人们应当学道、信道、修道,以解除“承负”之厄。信道修道就是要求人们遵循“道”的行为准则,按“道”意来处世行事,积功累德,好善利人。

以上所述,是道教的最基本教义。虽然对于道教的全部教义,诸如宗仰黄老、生道合一、真一玄道、形神合形、遣形坐忘等没能一一展开释说。但通过这些核心而基本教义思想,相信能有助于大家真正认识和了解道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