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市道教协会

地址:福鼎市桐城流美双榕大院
电话:0593-7960532
手机:13706024667
传真:0593-7960532
邮箱:862779732@qq.com


        

您的位置:首页 > 道教仪范

道教仪范

道 教 经 典

发布日期:2015/9/1 16:38:14阅读次数:字号:


一、什么是道教经典

道教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卷帙浩繁的经籍书文。道教经书的内容包罗万象,不仅记录了道教的教理教义、教规教戒、修炼方术、斋醮科仪,还保留了中国古代哲学、文学、医药学、养生学、化学、音乐、地理等多种学科的珍贵资料,堪称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宝库。

二、常见道教经典

㈠《道德真经》

又称《道德经》或《老子》,是道教中被注释最多的一部经典,由道祖太上老君(即老子)于终南山古楼观应尹喜真人之邀请而撰写的不朽著作,被尊为道教的圣典,为道教教理教义之宗本,全文五千字,故又称《老子五千文》。该经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前37章)为《道经》、下篇(后44章)为《德经》;故名《道德经》。

㈡《黄帝阴符经》

《黄帝阴符经》是道教哲学的重要著作之一,该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神仙抱一演道章》;中篇《富国安民演法章》;下篇《强兵战胜演术章》;其中心思想是强调天人合一,人的行为必须顺应天的自然运行法则去行事,以效法自然五行相生的原则,修炼自身,是道教讲修养方法的重要经典。

㈢《太平经》

《太平经》是道教最早的经典。该经170卷,以“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十天干为部;今现存于《道藏》中只有五十七卷。其内容包罗万象,主旨是“奉天地顺五行为本,亦有兴国广嗣之术”。

㈣《太上感应篇》

《太上感应篇》道教最著名的劝善书,与《文昌帝君阴骘步》、《闗聖帝君觉世真经》为道教三大劝善书。该书撰于北宋时,全篇共1274字。以开篇16个字:“获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为纲,列举了26条善行、170条恶行作为趋善避恶的标准。阐明天人感应、扬善抑恶之旨。

㈤《玄门日诵早晚功课经》

《玄门日诵早晚功课经》分为《早坛功课经》和《晚坛功课经》。早坛功课经为延生保命、晚坛功课经为超阴度亡。自金元王重阳祖师开创全真道,建立从林制度,凡出家住庙道士均要早晚两次上殿诵经。

㈥《清经经》

《清经经》全称《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该经仅391字,篇幅虽短,内容却很丰富,是道教内丹“性功”的代表作。主要阐述了道教在炼养上“清静心性,渐入真道”的方法。道教把此经作为日常念诵的功课经之一。

㈦《心印妙经》

《心印妙经》全称《高上玉皇心印妙经》。该经仅200字,主要讲述了通过内炼体内的“精、气、神”,从而达到长生久视。是道教内丹“命功”的代表作。同时也是道徒每日必诵经典之一。

㈧《太上三官宝经》

《太上三官宝经》全称《太上三元赐福赦罪解厄真经》。此经是道徒每日讽诵的经书,通过讽诵得以祈福迎祥、消灾解厄、延生保命。

㈨《周易参同契》

《周易参同契》是世界上最早系统的外丹理论著作,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论述炼丹修仙术的理论典籍,被后人称为“万古丹经之王”。该书为东汉黄老学派炼丹家——魏伯阳所著。此经丹法继承了古代圣贤,以真金不朽为理论根据,说明服金丹可以长生;该书还记述炼丹器具的制备,与药物的种类、剂量和炉火的调节及药物的反应过程和炼成后的服食方法及产生的效果等。

三、道藏

㈠“道藏”的由来与演变

道藏是道教文史资料及一切经籍的总集。“藏”字之本义为储藏东西的地方。东晋上清派杨羲等人所造《上清太上八素真经》称:“后圣李君……上登上清官,受书为金阙帝君。”临去之日,及手书五星中皇上真道君、君夫人讳字及太上五通吉日,以白玉为简,丹玉书之一通,封以云蘂之函,印以三光之章,以付西岳华阴山素石笥以内,又刻题笥上,其文曰“天地之宝珍,名山之绝藏”。南朝宋以前的《上清太极隐注玉经宝诀》说道士登斋入室,三拜经前,“乃开八色之蕴,陈无上之宝藏,而执读《大洞》、《洞玄》、《德道真经》、《八素隐篇》、《金真玉光》、《消魔散灵》、《招仙步虚》、《飞行羽经》”。此处乃称藏经之容器为“宝藏”。《太上洞玄灵宝智慧本愿大戒上品经》称之为“大藏”:“若见大藏,当愿一切除其灾害,施为福田。”道士收藏经书,短卷杂道书多使用葫芦,卷数较多的大卷经书则用箱箧、橱柜。一橱或一箱便是一藏。直到隋唐间,“藏”仍是指这种收存道教典籍的箱柜。“道藏”一词,其出较晚。据可考的文献记载,始见于唐弘道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公元684115日)道士王悬河在成都所刻《道藏经序碑》。此处“道藏”与前述“藏”、“宝藏”、“大藏”同义,而“道藏经”即相当于今日所称的道藏,在唐代或称“一切道经”。宋代以后,道藏经才略称为“道藏”、“宝藏”和“大藏”。然而乃继续使用“道藏经”一词。

㈡道藏的编纂体例

《道藏》不是道书的杂汇,而是按照一定的编纂意图、收集范围和组织结构,将许多经籍编排起来的大型道教丛书。其组织结构原则为“三洞、四辅、十二类”。

“三洞”:即洞真、洞玄、洞神。南朝宋道士陆修静总其成,于泰始七年(471)撰成《三洞经书目录》,正式作为道书分类法。实际包括以《上清大洞真经》《灵宝五篇真文》和《三皇经》为首的三组道经。此三组经书出于三清境的三位尊神:“天宝君者,则大洞之尊神,……出书时号高上大有玉清宫。灵宝君者,则洞玄之尊神,……出书度人时号上清玄都玉京七宝紫微宫。神宝君者,则洞神之尊神,……出书时号三皇洞神太清太极宫。”又将此三洞经书分为上、中、下“三品”,或大、中、小“三乘”,称《上清道经》《太丹隐书》等洞真部书为“上品”,《灵宝洞玄》等洞玄部书为“中品”,《三皇内文》《天文大字》等洞神部书为“下品”。

“四辅”:指太清、太平、太玄、正一四部辅经,即以太清辅洞神,以太平辅洞玄,以太玄辅洞真,正一则贯通三洞和三太(太清、太平、太玄)。此四辅分类法,至迟出于梁代,梁代已有孟法师《玉纬七部经书目》的出现,即是证明。按其思想,太清部以葛洪所传《太清神丹经》为主,一切外丹黄白书属之;太平部主要为《太平经》;太玄部则以《道德经》为首,包括注释、阐发《道德经》之书,也包括《庄子》《列子》等道家书;正一部则收六期时代流传的《正一法文》等天师道典籍。

“十二类”:1、本文类,指经教的原本真文;2、神符类,指龙章凤篆之文,灵迹符书之字;3、玉诀类,指对道经的注解和疏义;4、灵图类,指对本文的图解或以图像为主的著作;5、谱录类,指记录高真上圣的应化事迹和功德名位的道书;6、戒律类,指规戒科律书;7、威仪类,指斋醮仪法及科仪制度著作;8、方法类,指论述修真养性和设坛祭炼等方法之书;9、众术类,指外丹炉火、五行变化及术数等书;10、记传类,指神仙、道士传记及宫观志书;11、赞颂类,指赞咏歌颂圣真的词章;12、表奏类,指设坛祭祷时上呈天帝的章奏、关文。

㈢历代道藏

北周武帝开始以官方力量参与集“藏”活动,建德三年(574)命置通道观,令道士王延校定三洞经书,得经传疏论八千零三十卷,奏贮于通道观。隋朝官方也进行过收集整理道书的工作,《隋书·经籍志》记载,隋炀帝即位后,“又于内道场集道、佛经,别撰目录”。《隋朝道书总目》载,共三百七十七部一千二百一十六卷,这个数字远不能反映当时道书的真实数量。唐代继而大规模集结道经、编纂道藏。如前述,在唐弘道元年,道士王悬河曾在成都立《道藏经序碑》,其中《一切道经序》(见敦煌遗书S.1513),为唐高宗所撰,似表明唐高宗曾以宫方力量主持编纂过一部道藏名《一切道经》。唐玄宗即位不久,敕道士史崇玄等与昭文馆、崇文馆学士,据长安京中藏内见在经书二千余卷,修成《一切道经音义》一百四十卷,后又撰《道藏音义目录》一百一十三卷(《新唐书·艺文志》《通志·艺文略》著录。包括音义目录和藏经目录两部分)。此二千余卷是所音道书,不包括易解之“余经仪传论疏记等文”。唐玄宗、史崇(即史崇玄)序及兼撰之《妙门由起》六篇,今存于《正统道藏》内,余皆亡佚。

1、《开元道藏》:开元年间(713-741),唐玄宗又发使搜访道经,纂修成藏,目曰《三洞琼纲》。《玉海》卷五十二云:“唐明皇撰《琼纲》,裁三千余卷。”似此藏本名《三洞琼纲》。但《新唐书·艺文志》著录道士张仙庭《三洞琼纲》三卷,当是此藏经目,后人用以指称此藏本身。《开元道藏》卷数有三种不同说法:《宋三朝国史志》(《文献通考》卷二百二十四引)说有三千七百四十四卷;杜光庭删《太上黄箓斋仪》卷五十二则称玄宗著《琼纲经目》凡七千三百卷,复有《玉纬》别目,记传疏论,相兼九千余卷;《道藏尊经历代纲目》又称《琼纲经目》藏经五千七百卷。天宝七载(748)闰六月诏诸道传写,以广流布。

2、《大宋天宫宝藏》:北宋时代,道藏编修工作进入一个新阶段。端拱二年至淳化二年(989-991)之间,求得道书七千余卷,命散骑常侍徐铉、知制诰王禹偁校正,删去重复,得三千七百三十七卷(一说三千三百三十七卷,盖误)。大中祥符二年(1009)真宗诏左右街选道士十人校定道藏,次年又令崇文院集馆阁详校,命宰臣王钦若总领其事。据《云笈七籤·序》载,真宗“尽以秘阁道书、太清宝蕴(太清宫唐写本道藏——引者注),出降于余杭郡,俾知郡故枢密直学士戚纶、漕运使今翰林学士陈尧佐选道士冲素大师朱益谦、冯德之等专其修校”。王钦若在宋大宗时道藏的基础上,按照三洞四铺经目增补六百二十二卷,共得四千三百五十九卷,于大中祥符九年三月撰成篇目上进。真宗赐此目录名《宝文统录》。据(《佛祖统记》卷四十四,《宝文统录》有真宗序冠其首。《宋三朝国史志》(《文献通考》卷二百二十四所引)载七部分类卷数如下:洞真部:六百二十卷,洞元(玄)部:一千零十三卷,洞神部:一百七十二卷,太真(玄)部:一千四百零七卷,太平部:一百九十二卷,太清部:五百七十六卷,正一部:三百七十卷,合计四千三百五十卷。至天禧三年(1019)春,写录成七藏。此藏以千字文为函目,始于“天”,终于“宫”,故题为《大宋天宫宝藏》。

3、《政和万寿道藏》:是全藏雕印之始(个别道书之雕印,在唐代已有)。宋微宗曾于崇宁、大观(1102-1110)间,搜访道教遗书,就书艺局令道士校定,得五千三百八十七卷,比《大宋天宫宝藏》增加八百二十二卷。至政和三、四年(1113-1114)又两次下诏,搜访天下道书,专设经局,差道士详校。知福州黄裳,请建飞天法藏。于是送福州闽县镂刻,总五百四十函五千四百八十一卷。事毕,进经板于东京(今河南开封),名《政和万寿道藏》或《万寿道藏》。据史载,重和元年(1118),有数十部颁行各地宫观。

4、《大金玄都宝藏》:金代《道藏》是刊补《政和万寿道藏》而成。中都十方大天长观(在今北京白云观西)旧贮藏经,但残缺不全。金大定二十八年(1118),世宗诏以南京(即北宋东京)《万寿道藏》经板付现。明昌元年(1190),提点观事孙明道即据以补刊,印经一藏。复遣道士访遗经于天下,募工补刻。至明昌三年得一千零七十四卷,补板二万一千八百余册,共积册八万三千一百九十八,列库四区,三十五楹,一四十架。依三洞四辅诠次,编成《大金玄都宝藏》,共六百零二帙,六千四百五十五卷。

5、元刊《玄都宝藏》距《大金玄都宝藏》:刊行仅十年,天长观毁于水,经板亦被焚毁。元初全真道士宋德方有志于恢复,遂于元太宗九年(1237)后令其弟子秦志安于平阳(治所在今山西临汾)玄都观总领其事,据管州(今山西静乐)金藏和他处道经校勘、补完。至乃马真后称制三年(1244)编成全藏,有经七千八百余卷,亦称《玄都宝藏》。定宗时(1246-1248),经板移至平阳永乐镇纯阳万寿宫。其后因僧、道辩论《老子化胡经》真伪,道经曾两次遭到焚毁。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除《道德经》外,《玄都宝藏》经板悉被焚毁,而其中经典亦亡佚甚多。从《道藏阙经目录》尚可考见。元刊《玄都宝藏》比《大金玄都宝藏》增加了一千数百卷道书。主要增加全真道士新撰之著作。

㈣其他

有被作为礼拜诵读或传习的经典,如《道德真经》、《南华真经》、《通玄真经》、《冲虚真经》、《洞灵真经》以及道士所撰之《太平经》、《黄庭经》、《西升经》、《大洞真经》、《度人经》、《清静经》、《阴符经》、《玉皇经》等;

有阐发教理教义的著述,如《真浩》、《道教义枢》、《玄珠录》、《化书》、《重阳立教十五论》、《净明忠孝全书》等;

有医学养生著作,如《养性延命录》、《幻真先生服内元气诀》、《服气精义论》、《枕中方》、《肘后备急方》、《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急救仙方》、《仙传外科秘方》等;

有外丹黄白术著作,如《太清金液神丹经》、《黄帝九鼎神丹经诀》、《修伏灵砂妙诀》、《铅汞甲庚至宝集成》、《诸家神品丹法》、《庚道集》等;

有炼养著作,如《周易参同契》、《崔公入药镜》、《诸真圣胎神用诀》、《钟吕传道集》、《悟真篇》、《青华秘文》、《陈先生内丹诀》、《大丹直指》、《中和集》、《金丹大要》、《天仙正理直指》、《道书十二种》等;

有符箓道法著作,如《灵宝五符序》、《上清豁落七元符》、《自然真一五称符上经》、《上清灵宝大法》、《灵宝玉鉴》、《道法会元》等;

有斋醮科仪著作,如《正一威仪经》、《玄门十事威仪》、《太上出家传度仪》、《三洞修道仪》、《道门科范大全集》、《灵宝领教济度金书》等;

有教规教戒著作,如《太上老君戒经》、《老君音诵戒经》、《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赤松子中戒经》、《玄都律文》、《洞玄灵宝上品成经》、《灵宝天尊说十戒经》、《要修科仪戒律钞》、《道门十规》等;

有神仙、道士传记,如《列仙传》、《神仙传》、《南岳九真人传》、《三洞珠囊》、《三洞群仙录》、《仙苑编珠》、《金莲正宗记》、《清微仙谱》、《甘水仙源录》、《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终南山说经台历代仙真碑记》、《玄品录》、《历世真仙体道通鉴》、《汉天师世家》等;

有宫观山志著作,如《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金华赤松山志》、《仙都志》、《天台山志》、《南岳总胜集》、《武当福地总胜集》、《武当纪胜集》、《茅山志》、《岱史》、《西岳华山志》、《宫观碑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