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市道教协会

地址:福鼎市桐城流美双榕大院
电话:0593-7960532
手机:13706024667
传真:0593-7960532
邮箱:862779732@qq.com


        

您的位置:首页 > 道教仪范

道教仪范

道教礼仪

发布日期:2015/9/1 16:38:41阅读次数:字号:

 

礼仪,就是礼节和仪式,是一种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道教礼仪,就是道教徒信道、学道、修道、行道和日常生活的礼节和仪式。道教礼仪内容非常丰富,但总的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维持道教内部人际关系的礼仪,可称为日常生活礼仪;另一类是体现道教徒信仰生活的礼仪,可称为宗教信仰礼仪。

一、道教宗教信仰礼仪

()入道礼仪

入道,就是皈依道教之意。入道礼仪,是道教信徒正式成为道教徒的礼仪。俗话说:“师父引进门,修行靠个人”,入道要有引进的师父,所以要拜师。

1、拜师礼仪

行拜师礼,一般要在宫观殿堂内,或设立坛场。在殿堂或坛场中,首先由师父邀请来的道侣行祝愿礼,接者师父上香,向祖师行三礼九叩大礼,然后端坐于殿堂或坛场一侧事先设好的座位上。接者,准备拜师者上香,向祖师行三礼九叩大礼,然后转身面对师父,向师父行三拜礼。师父赐起以后,根据本派的字辈赐道名于弟子。然后,在众道侣祝愿礼仪中,师父再率领弟子向神位行三礼九叩大礼。拜师仪式结束。另外,如果是出家的,一般在向师父行三拜之前,要向祖先、父母和亲友行礼拜辞。

拜师礼仪比较隆重的,还要上表,奏告祖师,吸纳弟子成为该派传人,例如龙门派上表邱祖、天师派上表祖天师之后,就成为一个“玄门弟子”或者“玄裔”、“法嗣”。

弟子行拜师礼之后,就有了师承关系。一个学道的人,刚进道门拜的师父,就是本师。如果再需向别人学道,还可拜师,称为拜先生(又称学师)。本师只能一个,先生可以多个。无论是本师,还是先生,都要称呼师父。因此,一个道士,可能有好几个师父。

2、冠巾礼仪

冠巾是全真派出家弟子正式成为道人的仪式。弟子拜师出家者,无论老幼都称为道童,在道观里学习、工作、生活一段时间之后,经师父考察(古代要考察三年)满意并蓄满头发后,由师父邀请道侣为弟子行冠巾礼仪。

行冠巾礼,要由师父事先邀请品德高尚修行有素的道友当任三师和高功,举行《全真冠巾科仪》。三师是指:度师即恩师,一般由弟子本师当任;梳发挽智者称拢发师;引导行礼的称引进师或引礼师。高功为冠巾师,为冠巾科仪的主法。

一般情况下,冠巾礼仪都在弟子的出家宫观由本师主持。如果本师已经羽化,可以傍设本师牌位,由学师(先生)当任度师。如果出家弟子的宫观无力举行《全真冠巾科仪》的,可以由本师请求其他宫观的道友为弟子冠巾。但无论如何,本师赐给的道名不可更改,否则视为背弃师门。

3、传度礼仪

传度意为传授度世之道法,是正一派弟子正式成为道人的仪式。弟子拜师之后,跟师父学道,经师父考察满意后,由师父邀请道侣为弟子行传度礼仪,也可以举荐往大宫观参加传度。

传度仪式也有三师和高功,一为传度师,二为鉴度师,亦称证盟师,三为保举师,亦称引度师。担任传度“三师”和高功的道士,必须经过授箓。弟子传度之后,称为“白检”道士(因没有授箓,没有盟证道位,没有领受法职)。

4、传戒礼仪

传戒,就是道教全真十方丛林宫观中德高望重的一代宗师、律师、著名方丈,向已受“冠巾”的正式道人传授“三坛大戒”。戒律,是以历代祖师承神灵的降授而规定的不可违背的道士言行、修持的准则,戒律对于修行人,就如同载人的舟楫,能帮助修道者超脱生死,达到性善的境界。修道不受戒,就不能得到道法要决的真传,且名不得入“登真录”。因此出家道士要受戒并持戒。

全真道士经冠巾并领取道教教职人员之后,可以成为受戒人选,参加受戒仪式。传戒的次疗:(1)初真戒,有五戒、八戒、十戒和女真九戒等。受初真戒者称妙经师。(2)中极大戒,共三百条,称“中极三百大戒”,持初真戒能毫无过犯,方许授中极戒。受中极戒者称妙德师。(3)天仙大戒,天仙大戒是三坛圆满的最后一个大戒。持三百中极大戒毫无过犯者,方授天仙大戒。受天仙戒者称妙道师。初真戒、中极戒、天仙大戒,总称为“三坛圆满天仙大戒”。全真道士受戒之后,取有戒名(与道名不同)。

5、授箓礼仪

授箓是正一派道士取得法职,盟证道位的仪式。“箓”通常指记录有关天官功曹、十方神仙名属,召役神吏,施行法术的牒文。正一道士只有得受法箓,才能名登天曹,才能有道位神职。有了道位神职的道士,其斋醮中的章词,才能奉达天庭,才能得到神灵护佑。否则,斋醮章词无效。道士授箓之后,箓牒中拔付授箓者有护身将帅,协助授箓者在主持斋醮时,斩妖除邪,拔度生灵,救济困厄。未授箓受职,就无权遣神役鬼。道士授箓后,颁发给职券牒文,以证其所得之法职,名所录之神界,以通达神灵,简称为“职牒”。

授箓一般由中国道教协会组织指导,在承办授箓活动的宫观举行。正一道士经传度并领取道教教职人员之后,方能成为授箓人选,称为箓生。授箓时间一般为三元节和三清圣诞日,要举行隆重的授箓仪式,时间一般为三至五天。经箓分为五个品秩:初授太上三五都功经箓,升授太上正一盟威经箓,加授上清三洞五雷经箓,加升上清三洞经箓,晋升上清大洞经箓。箓生的法职道位依《天坛玉格》给凭。正一道士授箓之后,取有法名(与道名不同)。

()敬神礼仪

敬礼神像仪式,如:神像开光、神殿装饰、献神供品、敬香叩拜、祝寿庆贺等,都属于敬神的范畴。因道教敬神礼仪是伴随神像塑造就开始的,故先从神像塑造谈起。

1、神像塑造

神像有木雕、泥塑、夹艺脱空、石雕等种。在雕塑神像时,要进行敬礼仪礼。其仪式主要有二:(1)择吉日良辰,举行开工仪式。首先上供、焚香、诵经礼拜。如是木雕,造像工匠要用斧子在木料上方轻砍三下或七下,以示三请或表示赋予其三魂七魄。(2)在神像雕塑过程中,还必须有“装脏”仪式,其用意是使神灵能贯注到神像中,让神像真正成为神灵依附的分灵身。如是木雕,在神像背后开一方穴达到胸前,然后择吉日良辰“装脏”。“装脏”的内容常有:经典,它代表神灵和智慧;铜镜,象征神明能洞照人世善恶;历书、五谷,象征神明能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沉香、朱砂、雄黄,表示可以避邪;红、黄、青、白、黑五色线,以应五行俱全;金银珠宝,表示神明能佑人富贵吉祥;灵符、香灰,表示神通。

2、神像开光

神像塑好后,择吉日举行“开光点眼”仪式。事先准备好朱砂、白芨、金鸡(即雄鸡)、镜子、面巾、新毛笔等物。届时上供、焚香、诵经、念咒(念《金光神咒》、焚表、诵念圣诰,由高功将神像上的红布取下,用新面巾为神像拭面,然后用新毛笔蘸朱砂、白芨和金鸡血的混合液点神像眼睛(也还顺便点口、鼻、耳,表示开窍)。举行“开光点眼”仪式,旨在诚心祈祷神的分灵降临人间附之神像之上,使其成为具有通神的分灵身。

3、神殿装饰

神殿,亦称神堂和殿堂。为了增加神的威严与肃穆气氛,令人进入神殿后顿生虔诚敬仰之心,还要在神殿内布置多种装饰。主要有神龛、华盖、幔帐、幡、幢、吊灯等。神龛,就是神像安座的暖阁。华盖,原为天子宝座上所用以盖覆头顶的伞盖装饰,后世道教沿用,悬挂在神像头顶上瑞,象征神的尊贵与威严。幔帐,县挂于神像前,上面绣有白云、仙鹤等图案。幡,悬挂神象前之幔帐两侧。在神像前,还要挂吊灯等,象征神光普照。

4、献神供品

神像就是神的分灵身,当时时予以供养。其供品,平日为香、花、灯、水、果,此为常设之供品。做道场时则在前面五供的基础上,增设茶、食、宝、珠、衣五供,合为十供。供有一堂供、三堂供、五堂供、七堂供、九堂供几等。每五盘(或碗、或碟)供品为一堂。现今道观所献供品一般有茶(茶叶或茶水)、果(水果或干果)、饭食(米饭或米制品)、面食(馒头或面制品)、菜(青菜或干菜)。神的供品,也要依礼摆设。其排列顺序是从内到外:一茶、二果、三饭、四菜、五馒头。献供时,先双手高举供品(与额相齐),躬身致礼,然后轻放供桌上。供献讫,还要敬香、叩拜。

5、敬香叩拜

敬神最常见最普遍的方式莫过于敬香。敬香,也称献香,世人多称烧香。敬香旨在“以香达信”,即以人的诚心通过香烟达于神明,所谓“一柱真香通信去,上圣高真降福来。”敬香与叩拜是同时进行的,有敬香,就有叩拜。敬香有焚香、拈香两种方式。道教叩拜礼也有两种形式,其中以一礼三叩最为常见,以三礼九叩最为隆重。

焚香较为常见,为平日道士及信徒用线香敬神的仪式。具体做法:⑴选三柱(支)香,不要断香。⑵点燃香,点燃后若起明火,可左右摆灭,不能用口气吹灭。⑶面对神像,双手举香,与额相齐,躬身敬礼。⑷用左手上香,先中、次左、后右,三柱香要插直、插平,间隔不过一寸宽(以表示寸“心”)。若是道徒还要默念《上香咒》:“常焚心香得大清静”。若在一个神殿里供养奉有多尊神像,先上正位,再上左位,次上右位,后两者各上一柱香,仪式相同。⑸上香讫,即行叩拜礼。一般为一礼三叩。具体拜法:①站在跪垫(拜垫)前,双脚站成“八”字形,两脚跟相距二至三寸。②一面躬身,一面双手于腹前合抱,左手在外,右手在内,自下而上,与口相齐。③左手离开右手捂心(心意散乱为道教之大忌,捂心表示以专一沉寂之心向神致敬),同时从容俯身,右手按跪垫,两膝下跪,紧接着,左手离开心口,按右手背上,形成“十”字状。④俯伏叩首,头磕在双手背上(头与脊要同时下伏,切忌臂部部于背)。此时,心中存想神容并诚心祈祷。⑤抬头,左手收回捂心,右手用劲,慢慢起身,右手随之收回,双手抱拳高拱,准备第二次叩拜。如上重复两次,三个头磕完后,起身,双手合抱放于上腹处(道教称“怀抱太极”)。接着,再一次向神行一作揖礼,待双手自上而下至上腹处并立身站定后,方可离开跪垫,是为一礼三叩。道门中人常说的“朝上三礼”,就是指行一礼三叩礼,此礼多用于平日朝神。

拈香最为隆重,只有在诸神圣诞或供斋设醮时,有主持(方丈、监院)或高功方行之。所拈的香有五种,即檀香、沉香、云香、紫降香和茄兰香,是为“名贵五香”。最常用的是檀香,是故拈香亦称烧檀香。烧檀香比较讲究。香要劈成一分粗细,一寸长短;须有专用香炉(称檀香炉),还要另备一些香面(通常以线香碾成粉末代之)。拈香前,先用香匕(小勺之类)在檀香炉中间将香灰挖一小坑,埋入香面,用香匕摸平,香面上微覆一层香灰。接着,点燃少许事先折成一寸长短的线香,将燃着的那端插入香面内。拈香时用左手,三枚香分别先后三次投炉,上下植献(先中、次左、后右)或东西卧献均可。拈香时要默念《祝香咒》:“道由心学,心假香传。香焚玉炉,心寸帝前。真灵下盼,仙旆临轩。令臣关告,径达九天。”拈香讫,退回跪垫,行三礼九叩大礼。其拜法是重复“一礼三叩礼”两次,合为三礼九叩。重复前,要先敲三下大磬,表示再一次向神行礼。礼毕,同样作揖而退。三礼九叩是道教最高的礼拜仪式,只有逢初一、十五、祖师圣诞及各种斋醮道场时,方行此礼。有老道长说,道教叩拜礼是对道祖太上老君八十一化的形象表示,盖足站“八”字,手按“十”字,头为“一”也。总而言之,向神行礼是为了表达对“道”的信仰和对神的尊敬。正所谓烧香拜神也。

6、祝寿庆贺

祖师或神明圣诞,宫观内大多要举行祝寿仪式和庆贺仪式。祝寿仪式在圣诞正日的前天晚上举行(如十五日圣诞,十四日晚上祝寿),庆贺仪式则在圣诞日当天上午举行。

举行祝寿仪式,先举行《祝寿科仪》,依科祝寿毕,高功击大鼓,头通鼓毕,提科喊:“大众排班”,经师、道众就各自赔殿位置,殿左者面向右,殿右者面向左,对面肃立。二通鼓毕,表白喊:“班齐就位”,经师、道众转身向上面对祖师。三通鼓毕,提科喊:“今值天运某某年某月某日,恭逢(如元始天尊圣诞)元始天尊圣寿大吉良晨之期”;表白接喊:“祝寿玉清胜境清微天宫一切高真”。提科接喊:“各秉丹诚”;表白接喊:“三礼九叩”。高功击大鼓交殿主击大磐三声,提科击引磐引礼三叩,殿主再击大磐三声,再引三礼,再击三磐,再引三礼。毕。提科云:“祝寿已毕”,表白接云:“圆揖退班”。殿主击半锤大磐。下殿。

早上庆贺,先举行《庆贺科仪》,接下来的与祝寿同,只把“祝寿”二字变为“庆贺”二字。

()修道礼仪

1、诵经礼仪

凡往庙道士,必按时上殿诵经,定为必行的功课,所以早晚坛经,叫做早晚功课经,是为了行日用之修持。功课不是“例行公事”,更不是“走过场”,天天把两本经温习温习,而是有其深刻地用意。《早课》序云“功课者,课功也,课自己之功,修自身之道”。又云:“非课诵无以保养元和。经之为经是前圣之心宗。虽然是随堂之功课,实为祝国祚之大猷,朝夕诵念,昼夜忘疲,直候三千功满,八百行圆,方是出家之上事,大丈夫之道德也。”

近现代宫观形成了二课(早课、晚课)制。道门规矩卯时(5-7时)早课,酉时(17-19时)晚课。诵经的作用在于:⑴唱诵诸神、真仙宝诰,以表崇道敬神的虔诚之心;⑵礼拜诸神、真仙,以祈延生保安,超阴度亡;⑶通过诵经,以求开悟经义,保养元和,合助道力。是故,道教诵经有一定的礼仪和严格的规定。如上殿诵经以钟为号;开经前,焚香礼拜;要求道士斋戒身心,道装整洁,同声应和,不得交头接耳,思念不专。

2、挂单礼仪

挂单,又称挂袇,就是全真派宫观为外出云游参学的道人提供食宿,古代一般只十方丛林才设立云水堂、十方堂,接待十方云游道人。挂单分为长单与短单,短单只三天,长单则可以一月以上,甚到常住。

古时候挂单要求很严格,凡常住挂袇参学的道人,首先要具有:发、衣、巾、冠、袜、履。发必满发;衣服必须内外圆领,蓝色,两袖下垂与手长相等,袖宽一尺四寸;巾必混元巾,一字巾亦可,以其能露发顶冠。冠,一般戴黄冠,多用黄杨木制,受过戒的可戴俯斗式上刻“五岳真形图”的五岳冠。一般在挂袇时有也不戴,以不露其受过戒之故。袜必高腰白布。鞋要青布双脸,或青布圆口,或青白条相间圆口“十方鞋”,多耳麻鞋亦可。不穿袜子,不戴道巾的,道观可以拒绝挂单。

挂单者要接受挂单宫观知客的盘问。一般是问在何庙、从何来、名姓、法派、辈分、师父名讳、是否来过这里等。然后考核挂单者是否熟悉道教基本经典,一般是让挂单者背诵《早晚功课经》的某段经文和挂单者所属道派的派字诗。如果生疏,可以稍加提醒。考核通过的,可办理住宿手续,接受庙规教育。有的道人因故考核不能通过,但貌相老实慈悲,可以在庙里找一个熟悉的人担保,称为“保单”。如果挂单者犯了规矩,也由担保人出面协调。如果找不到担保的,只能在离大庙不远的小庙里给他找个临时居住的地方,以便复习经文,这叫“借单”。

3、住观礼仪

⑴住宿礼仪

全真派道士必须住庙,正一派道士也有住观的,要求观内保持良好道仪风范,不得混同于俗。道人宿舍中须清洁素雅,不得华饰,但要整齐,道人不得裸身而卧,不得在卧室内荤酒、神侃。道众宿舍不得把俗人随便带入,更不能留宿。乾道、坤道不得在同院中居住,相互之间应保持距离,乾道、坤道之间不得随意患门,清心寡欲,不起邪念。到其他庙内挂单,要遵守其庙中规范,不经允许,不得常住。

⑵作息礼仪

早上开静后,需立即起身洗漱,到各殿朝拜祖师,上早课,诵经聆听,持心修炼。晚上止静之后,即当安息,不得高声喧哗。

所谓开静与止静,就是宫观的作息时间。

开静:早起先敲三下大磐,大钟接三下停一会,先敲紧十三,后敲慢十四,紧慢三翻共八十一钟,再敲四下交大鼓,大鼓是风雷雨的敲法,敲完三翻鼓交磐,敲三下磐结束。

止静:关山门之前止静,先敲三下大磐,大鼓接三下停一会,鼓敲完三翻风雷雨后交大钟,晚钟接敲三下,停一会,先敲慢十四,后敲紧十三,各敲三翻共八十一下,敲完钟交磐,敲三下磐结束每日开静、止静都一样。戊日不烧香诵经,不敲钟鼓。

⑶用斋礼仪

吃斋,即用斋,也就是吃饭或用餐。道士斋堂用斋,有3种规矩:一是便堂,二是过堂,三是过大堂。道众斋堂吃饭,名曰“过斋堂”。道士在吃饭时,与世俗人吃饭有很大的区别。如:道士每饭必思:十方供养,来之不易,无功享用,惟恐罪过。由此可知,道士吃斋过程中亦有修心之举。所以,他人不得打扰,吃斋者也不得起身。

⑷交往礼仪

拱手礼:两手相抱(左手抱右手,寓意为扬善隐恶。盖以左手为善,右手为恶之故),举胸前,立而不俯,是见面礼。

作揖礼:一面躬身,一面双手于腹前合抱,自下而上,是向长者行此礼。

道士与道士之间一般称道友、道长等,见面行拱手礼。对年老道长一般称某爷,行作揖礼。教内道侣相逢则多是一面行礼(拱手或作揖),一面亲切地道声:“慈悲”。有事求问,也必先道一声“慈悲”。“慈悲”是道教常用的礼貌语。盖道徒崇尚道祖老子三宝(慈、俭、不为天下先),并落实到平日言行中。

不得无故进入其他宫观及僧院,也不得无故去俗人家。有事去俗人家,办事完即返回,不得久留。远近出入不应失礼。同事或失礼不可讽笑。

进入法堂以及上宴席,不应高声言语,也不应大声咳嗽。不得多言,不得与师辈争话,不言人过失。不说俗人家务。不言为媒保事。不与妇人低声密语。质疑道当礼拜致敬。如问家常事,不必礼拜。不与人说符咒幻术及与切旁门小术。道教称以上这些为“净口”。

二、道教日常生活礼仪

()道教称谓

道教称谓,可以分为道教法坛、道士、宫观执事等若干方面。

    1、道教法坛称谓

道教法坛:即道教举行宗教活动的坛场。基本上可以分为醮坛、箓坛和戒坛三类。

⑴醮坛称谓

醮坛:即道教举行斋醮科仪的法坛。醮坛之上参加科仪的道士,称为“醮坛执事”,主要有:

高功:又称“法师”。是斋醮科仪中为主的执事。根据斋醮规模的不同,有时一位,有时三位。

经师:是斋醮科仪中诵念经文、击打法器的执事。全真派醮坛一般要用八位,称为“八大经师”。

提科:负责提音接韵。

表白:负责奏陈表文。

其他还有侍经、侍香、侍灯等。

⑵箓坛称谓

箓坛:是正一派道士接受经箓的法坛。称为“万法宗坛”。箓坛设有三师:

传度师:举行授箓科仪的主持者。

监度师:负责监察箓坛,古代由正一派世裔的张天师担任。

保举师:负责保送正一道士参加授箓。

以上又称箓坛“三师”,是箓坛最主要的三位大师。此外,箓坛上还有护箓大师、护法大师、护经大师、护戒大师、护坛大师和护道大师六大师,与前三师合九大师。

⑶戒坛称谓

戒坛:是全真派道士授受戒律的法坛。称为“玄都律坛”。授戒由传戒律师和八位大师共同完成。

传戒律师:又称“传戒本师”、“律师”。由传戒丛林的方丈担任,负责为戒子讲说戒律、传授戒法。律师的选拔非常严格,必须受满三坛大戒,接过“方丈法”,戒行精严、德高望重的方丈始可荣膺此职。

证盟大师:负责为戒子(即受戒道士)解说教义经典、经忏威仪等。

监戒大师:负责监察戒子言行。

保举大师:一般由传戒丛林的监院担任,负责保举戒子参加受戒。

演礼大师:负责传授戒子依规演礼及戒坛威仪等。

纠仪大师:负责为戒子纠正礼仪规范。

提科大师:负责戒坛诵经拜忏诸事。

登箓大师:负责为戒子取道号,填写“登真箓”。

引请大师:又称“迎请大师”,负责主持戒坛斋醮科仪。

以上传戒律师、证盟大师和监戒大师,又称戒坛“三师”,是戒坛最主要的三位。

2、道士称谓

道士指信仰道教的宗教职业人员。道教徒现在泛称“道士”或“道人”,不过多用于书面语。言谈中多称“道长”,俗称“老道”。道教相信通过修炼可以羽化登仙,故此又称道士为“羽士”、“羽衣”、“羽人”、“羽客”等。道士所戴道冠为木制黄冠(一云道教衣冠与黄帝之时相同),因而又称“黄冠”(一般指男道士),女道士则称“女冠”(偶尔也称“女黄冠”)。现在一般男道士称为“乾道”,女道士称为“坤道”。

道行高超的道士,称为“高道”、“高真”、“高士”或“大德”。对于隐居修炼的道士,尊称“大隐”或“高隐”。历史上著名的高道,过去的皇帝多封赠以“先生”、“真人”或“天师”之号。“天师”原是古代对有道者的尊称,东汉时称传道者为天师,张道陵创立正式道教称为天师,其后代子孙世裔“张天师”称号。道教历史上功绩卓著的名真高道,道教徒尊为“宗师”或“大师”。

道士之间互称“道友”,亦称“同道”或“同参”,尊称“道兄”或“师兄”,无论乾道、坤道都如此称。结伴修道的人称为“道伴”,聚在一起的道友称为“道侣”或“烟霞侣”。在家信仰道教的群众,称为“居士”或“信士”。

道士入道之后,沿用原来姓氏,表示继承中华民族古老传统,不背亲,不绝伦,不忘祖宗。入道之后改用道名,即在原姓之下,第一个字由宗派字谱上取,第二个字由师父按照教义来取,组合起来就构成了道名。道名之外,可以另取道号,一般是“某某子”或“某某道人”。问讯道士姓氏称“仙姓”,问讯名字称“上下”,问讯宗派称“仙派”。道士所居住室,称为“丹房”或“丹室”。道士寿终,称“羽化”、“解化”、“仙化”、“仙去”、“仙逝”等。道士外出寻师访道,称为“参访”,现在各地道教团体之间的访问团,也称“参访团”。道士外出遨游,称为“云游”。到其他道观留住,称为“挂单”。在某所道观入道的道士,称为这所道观的“法眷”。

3、宫观执事称谓

方丈:道教十方丛林之最高领导者。方丈具有开坛传戒、普度弟子的职责,方丈的选拔也很严格,必须受过三坛大戒,而且接过“方丈法”,德高望重、戒行精严,受全体道众拥戴,始许选为方丈。

住持:俗称“当家”。道教全真、正一两派庙观内维持道法和总持事务的道士,都可以称为住持。据《道门十规》上说,“住持之人,必得高年耆德,刚方正直,言行端庄,学问明博,足为丛林之师表,福地之皈依者任之。”

监院:这是道教全真派道观内,对仅次于方丈的全观事务总管者的称谓。道教丛林主持一切事务者。监院由全体道众推选,可以连选连任。如果本丛林无此人才,亦可到其他宫观去请。监院若不称职,方丈有权撤换之。

知客:负责接待参访及迎送宾客,《三乘集要》记载:“知客应答高明言语,接待十方宾朋,须以深知事务,通达人情,乃可任也。”

其他还有高功、提科及表白(见前介绍),连同都管、都讲、都厨、静主、堂主、殿主、经主、化主、库头、总理、知客、巡照、巡寮、海巡、监修、公务、迎宾、主翰、书记、典造、账房等,又称道教十方丛林“二十四位大执事”。现在这些执事除方丈、主持、监院、殿主、经主、知客、客功之外,大多已经不用,而更换成现代与其职责相应的称呼。如财房改为出纳和会计等。

()道士服饰

1、道巾与道冠

⑴道巾

巾就是道士的帽子,现代常见者有九种,是为九巾。分别为:混元巾、庄子巾、纯阳巾、九梁巾、浩然巾、逍遥巾、三教巾、一字巾、太阳巾。

混元巾:象征混元一气。是以黑缯糊制而成,硬沿圆帽。顶之正中留有一圆孔,以露发髻,现全真道士多戴此帽。

庄子巾:象征如庄子一样,无拘无束,超凡脱俗。亦称冲和巾,该巾下面为方形,上部成三角形,状如屋顶,帽前正面镶有白玉,便以正帽,象征品性端正。老年道士多戴庄子巾。

纯阳巾:又名乐天巾,顶有寸帛,襞积如竹简,垂之于后。

九梁巾:类似纯阳巾。前顶平斜如屋面,排有九叠,九缝。道教奉九为极阳之数,一切修行最终目的。故九梁巾又象征道徒们对大道的向往。

浩然巾:浩然巾即是雪巾。清代道士闵一得在《清规玄妙》中说:“雪夜用浩然”。以玄色紵丝为之,以天鹅皮为里,凡雪天严寒皆用之以护脑。此巾象征道士的浩然正气。

逍遥巾:亦称荷叶巾,全真年轻道士多戴此巾。用块大方巾将挽好的头发包扎起来,留有两角虚于后背。走路时随风飘动,显示出道士逍遥自在。

三教巾:应该是王重阳祖师提出三教合一思想时所缝制。体现了道教的包融性,崇尚和平的宗教理念。道士受了中极戒就可以戴此巾。

一字巾:旧称幅巾,用青布做成布带,端头用优质木雕成太极八卦扣相互衔接。平时为了固定头边沿的短发所戴。该巾扣上为“混元圈”,散开为“一”,正体现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教义思想。

太阳巾:形如现代的太阳帽,主要是遮挡夏日阳光。不同的是,太阳巾是用蓝布做成。因全真道士挽发后要插簪子,便以佩戴,所以中间隆起的部分为三角形。此巾在湖北使用者较多。

⑵道冠

道冠指道士所戴之冠。多为木制,近世也有塑料制品。按其不同用途,可以分为黄冠、三台冠、五岳冠、星冠、莲花冠、五老冠等。

黄冠:又称“月牙冠”或“堰月冠”,俗称“冠子”。月牙状,下沿有相对两孔,穿过木簪,可以别在发髻上面。全真派道士受初真戒者方可戴。

三台冠:受过中极戒者可戴。

五岳冠:又称“五岳真形冠”或“五岳灵图冠”。覆斗形,上刻“五岳真形图”。受过三坛大戒的道士,方可戴用。

星冠:又称“五斗冠”。覆斗形,上刻东西南北中五方斗宿图案。道士拜斗时戴用此冠。

莲花冠:又称“上清冠”。状似莲花式画顶插有如意头。做道场时,高功戴用此冠。

五老冠:乃围戴头部之冠。无顶,莲瓣形,五片莲瓣上绘有“五方五老”的神像。两边垂有两条剑头长带,上有神像图案或“太乙救苦天尊”字样。一般在做施食道场时,高功戴用此冠。

以上各种道冠,均在参加宗教活动时才可戴用,其他非正式场合,则须摘下。道人不得顶“冠”入厕,戴“冠”入厕者要受罚。巡寮执行任务处罚人时,必须衣冠整齐,庄严从事。

2、道服与法衣

道人衣服有多种,可分为日常穿的道服和举行宗教仪式时的法服。主要有:大褂、得罗、衲衣、戒衣、法衣、经衣等,下面分别介绍。

大褂:大襟,长及腿腕,袖宽一尺四寸,袖长随身。是最普通的一种道袍,道教徒日常穿用。另有长及于膝者,称为“中褂”。现在多为窄袖,以便日常作务。皆为蓝色,代表法天之意。《大明会典》云:“道士常服青”。

得罗:蓝色,大襟,长及腿腕,袖宽一尺八寸以上,袖长随身。冠巾之后成为正式道士,方可着用此衣,为参加宗教活动之礼服。

衲衣:亦称“纳头”。大襟,长及小腿。多层粗布缝制,显得笨拙厚重。过去云游的道士野外打坐时穿用,以御风寒。今日道士多已不用,少数道士还保存着过去代代相会传的衲衣。

戒衣:黄色,大襟,长及腿腕,袖宽二尺四寸以上,袖长随身。黄色属土,土可化育万物,戒衣采用黄色,除了示以庄重之外,寓有“道化万物,参赞化育”之意。惟有受戒道士,方可着用此衣。从前道教传戒制有“三衣”,以供领受初真戒、中极戒和天仙大戒的道士分别着用。现在传戒是一次授完,所以仅用此种戒衣。

法衣:道教科仪中高功法师各种穿着的统称。忏衣,道士在科仪中念经拜忏时所穿的一种法衣;绛衣,又称“天仙洞衣”。在斋醮法会中,高功法师所穿的一种法衣,两袖宽大垂地,对襟,长及小腿,无袖披,袖长随身。上有金丝银线绣的各种道教吉祥图案,如郁罗萧台、日月星辰、八卦、宝塔、龙凤、仙鹤、麒麟等。方丈在举行隆重祀典时穿着此衣,则为紫色。传言道祖老子骑牛出关时“紫气东来”,故道教崇尚紫色道服。

花衣:又称“班衣”。亦属法衣。对襟,长及小腿,无袖披,袖长随身。上面亦有各种绣花图案,但较天仙洞衣显得简洁,举行大型斋醮科仪时,众经师着用此衣。也有红色或黄色不带图案者,为做一般道场的经师穿用,称为“经”。

以上服装,均取肥大宽松,以寓包藏乾坤、隔断尘凡之意。又取直领,以示潇散。现今为了穿着方便,道士的日常道服为对襟和斜襟两种道衣。

3、道履与道袜

道教徒所穿的鞋袜,有常见的几种样式。

圆口鞋:黑色,鞋口深,圆口。为一般道士日常穿用。

双脸鞋:黑色,圆口,鞋脸中间有两条突起的梁子,将鞋脸一分为二,故名。有的还在鞋帮部位饰以云头图案,显得超脱出俗。这是较为正式的一种道士鞋。

十方鞋:鞋口圆,鞋帮为黑白相间的条形图案。还有一种,是在鞋帮上面相间开洞,适宜夏天穿用。

麻鞋:古云“履”或“麻履”。是用麻绳编制的鞋,适宜夏天或下雨天气穿用。现在穿此鞋者较为少见。

以上几种鞋,在道教并无严格规定。现在道士,平时亦有穿用社会上出售的布鞋或运动鞋者。

高筒袜子:又称“高靿袜子”,俗称“白袜子”。白色,袜筒裹至膝下,用带子扎系。白色代表白云,象征遨游天界。道教规定,进入殿堂必须穿上此袜,以便进入殿堂避免体垢落地,如果没有,也必须把裤脚扎住才行。

道靴:高功法师在举行斋醮法事所穿的鞋,其制黑色高筒,白漆高厚硬底;

云鞋:大型斋醮法事中高功所穿,其制彩锦浅帮,绣制云纹,圆头厚白底,多在高功踏罡步斗时所用。

4、日常佩饰

佩饰指道教徒佩戴的各种饰物用品。道教徒的佩饰品丰富多彩。简要介绍如下:

道簪:俗称“簪子”。为道士盘别髻之用。一般用黄杨木或玉石、金属制成。条状,略呈弯曲,亦有直形,有些后端还刻有太极、八卦图案或葫芦形状。

帽正:多为玉制。方形,镶在帽前正中。除了作为装饰之外,还有检查道巾是否戴正的作用。

慧剑:是道袍上的一种装饰。为两条剑形长带,缝于道袍的纽扣部位。慧剑的寓意即在于:一断烦恼,二断色欲,三断贪慎。

佩剑:即道士佩带的宝剑。中国古人即有佩剑之风,《道书援神契》说“古之士大夫皆佩剑”。道教多为桃木剑,一般是悬挂在住室之内,以为辟邪除魔之用。

葫芦:道士佩带葫芦,一般盛放道教丹药,以为舍药疗疾之用,在云游道士中较为多见。现在也大多只悬挂在住室之内,以做装饰之用。

单瓢:又称“缘瓢”。是用硬木刻制的瓢状器皿。为过去云游道士必备之物,在外面化缘盛放饭食之用。今日道士已不用此物。

拂尘:乃为木制或金属做成的柄,柄端扎有棕丝或马尾。可作拂扫尘埃或驱除蚊蝇之用。道士手持拂尘,意在扫除心灵的污垢,清静身心。

阴阳环:乃为连在一起的两个圆环,可以拿在手中来回转动,代表“阴阳循环,周而复始”之意。一般为木制或玉制。亦有三环相套者,称为“三才环”或“三环套月”。老年道士尤喜玩此,以为活动指腕之用。

三、道教的禁忌

道教禁忌是在中国古代民间禁忌和原始道教信仰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无论参访道门,或是旅游观光,均应注意道门礼仪和其中的禁忌。本文将对一些道门禁忌略作介绍。

()斋醮禁忌

道教进行宗教活动的醮坛,是神灵降至之所,既神圣又庄严。因此,围绕醮坛的法器和活动等,自然也十分圣洁,并由此产生了诸多禁忌。坛场禁忌,总的精神就是:诸多秽不可入坛。也就是说,道教在举行迎真祈福道场时,切不可有吊丧、问病、畜产等不洁之物进入道场。亲临醮坛之人,主要是道士,也不能不有诸多禁忌。斋醮诸忌略有七条,即勿饮酒;勿食五辛;勿与别人同坐;勿视死看生;勿嗔怒;勿悲哀;勿见血。此外,醮坛中人尤应忌食牛肉。

()沐浴禁忌

道教在举行宗教活动时,不仅要有清静的醮坛,而且道士本身也应保持清净之身。在行仪式之前,道士通常要斋戒沐浴,洁净身心。道士沐浴时忌俗人见浴。所以沐浴须在密室中进行,而且忌用不洁之水。

()供品禁忌

道教祀神时常用香、花、灯、水、果五种祭品奉献于神坛之上,称为斋供。对于斋供中的五种供品,各有规定和禁忌。香是道士及信徒通感神灵之物,上香时,持香者要手指干净,切忌“信手拈香,触以腥秽”;现代供神之花,常以梅、兰、菊、竹四季之花为上品,次为水仙、牡丹、莲花。敬神所用鲜花,首重清香芬芳,全无芳香者,或香味强烈、令人生厌者,忌用于敬神;醮坛所用之灯,须用一色芝麻油燃点,忌用六畜脂膏之油,否则会触秽神灵;道门称奉献斋坛之水为七宝浆。此水忌用生水及不洁之水;道教所用的供果必须是“时新果实,切宜精洁”,忌用石榴、甘蔗之类及秽泥之物。除此之外,食过之物、冬瓜、蕃石榴、芭乐、李子、单碗菜也都不能用于祭神。

()敬香禁忌

烧香敬神是道教的一种信仰行为。所谓敬香者不可不诚,其禁当然就不可不忌。道教烧香禁忌主要有:忌戊日烧香;忌双香祀神,道教祭神一般多以三柱香为准;忌用右手捻香,须左手持香,右手护香;忌以口啮香,也就是不能用嘴叼香;烧香忌回顾,要心神专一;忌用灶中火燃香。

()衣食禁忌

道门内部具有浓郁的神圣氛围和宗教色彩,衣有衣的要求,食有食的讲究,都不能够随心所欲,我行我素。道教服饰禁忌内容很多,主要包括:忌秽亵法服;忌法服不洁、形仪慢黩;忌衣服杂色;忌衣饰华美、与俗无别;忌法服借人等等。在饮食方面,道教养生之道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饮食禁忌。道教特别强调对于酒、肉及五辛之菜等的禁绝。现今,道教两派之中,全真恪守古训,不立家室,禁绝荤辛;而正一则允许成家,除斋醮活动期间,一般不禁绝荤辛饮酒,但求心净而己。

()参访禁忌

参访宫观时也有一些礼仪应该注意。一是和道士“招呼”的礼仪。同道士打招呼,不能用佛教的“合十”礼仪,而要用“拱手”礼仪。拱手就是两手抱拳。二是见了道士不得问寿。即不得问道士的年龄。三是戊日不朝。戊日是道教忌日,不拜神,不敬香,按古代定制,戊日时宫观要关门休息。四是不合禁戒的言行。道教宫观是道士生活、修道和举行各种道教活动的重要场所,无论道内道外,都要保持道观的清静、整洁和庄严,切忌有任何不合禁戒的言行。比如说,进入道观,应当衣冠整齐,注重形仪,不可光身赤脚,也不可高声喧哗。特别是全真道士茹素吃斋,入全真道观决不能夹带荤菜。正一道士平日可以吃荤,惟逢斋必须吃素,因此,在香期内入正一道观,也不能带放荤菜。

()其它禁忌

1、道不朝亡

道教徒除父母、师父逝世时叩拜外,对其他亡者一概不下跪朝拜。究其缘由有二:一是道教重生轻死、悦生恶死;二是免遭阴秽之气。

2、三不起

道教徒吃斋、诵经和静坐时,他人不得打扰,作为道士也不得应声而起。吃斋,即用斋,也就是吃饭或用餐。诵经,是一件很神圣的事情,他人不得打扰道士诵经,诵经者亦不能起身离开经案。静坐,即道士修炼静功,静坐修炼内丹是道士的头等大事,修炼的目的是期望得道成仙,进入神仙极乐之境。所以,静坐时应排除干扰,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3、四不吃

道教有“正一”和“全真”两大教派。在饮食上全真道士食素;正一道士在非斋日可饮酒茹荤。但据闻,历史上天师世家还有“四不吃”的规矩,即不吃牛肉、乌鱼、鸿雁和狗肉。盖牛忠、乌鱼孝、雁贞、狗义之故。

道教戒律中一些禁止做的事,从广义上讲也属于道教禁忌的范畴,如五戒(戒杀、戒盗、戒淫、戒妄语、戒荤)。另外,玄门持戒威仪(出入威仪、事师威仪、视听威仪、语言威仪、盥栉威仪、饮食威仪、听法威仪、出行威仪、起立威仪、坐卧威仪、作务威仪、沐浴威仪)也都属于道教禁忌的范畴。如“事师威仪”中规定:“师礼拜,不得与师同拜;师前不得受人礼拜;灯月下,不得履践师影。”若违反,则是犯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