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庆典活动:8117 太姥山太姥娘娘纪念堂
所属栏目:宫观介绍
浏览次数:次
福鼎市太姥山镇太姥娘娘纪念堂
太姥娘娘纪念位于福鼎市太姥山镇金麟山山顶,纪念堂面西背东,正面与太姥娘娘昔日羽化升天之处——金龟爬壁遥遥相望,背依东海,视野开阔,晴川湾内,渔帆点点,纪念堂四周遍植苍松翠竹,风景秀美。
太姥娘娘是福建福鼎太姥山人氏。
太姥山的太姥娘娘、湄州岛的妈祖娘娘、临水宫的陈靖姑,这三位女神在福建最为著名。其中太姥娘娘源于远古尧时,所以太姥娘娘是最远古的第一女神。她有大爱精神,历称仁母、圣母、太母、太姥,秦时又封为皇太姥。
据明版《太姥山誌》载:在尧帝时太姥娘娘在太姥山居住,以种蓝染布为生,她乐善好施,深受人们的尊敬和喜爱,呼为蓝姑。相传有一年山下麻疹流行,每天都有许多幼小生命相继死去,山村处处是凄惨的哭声,山坡上每天都新增许多无情的新坟。蓝姑痛断肝肠,她的善心终于感动了上天,得到了仙翁托梦指点:“鸿雪洞旁有棵茶树可以治疗麻疹。”蓝姑梦醒后连夜前往采摘茶叶,送往山下煎汤为孩子们治病,挽救了无数垂危的生命。
《八闽通志》称太姥娘娘在“闽中未有生人时,其神始拓土以居民。”太姥娘娘是尧帝的母亲。在太姥山地区的民间传说中,太姥娘娘的原型还是尧帝的母亲。相传,尧帝巡视天下,特意到太姥山探访先祖轩辕黄帝的老师容成子修道的地方,山中遇见一老母,颇似自己的母亲,便呼其为母。太姥娘娘修炼于太姥山鸿雪洞中,寒来暑往,春去春来,太姥娘娘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穷人的施舍和帮助,她的善举感动了上天,最终修成了正果,七月初七日她得到了仙人点化,乘九色龙马从鸿雪洞旁(即现有的金龟爬壁峰)羽化升天。老母成仙后,被尊为太姥娘娘。太姥娘娘是杰出的女性,是我们的保护神,为了纪念太姥娘娘,弘扬太姥娘娘的慈善和大爱精神,寻找一种文化回归的精神寄托,名望秦学法、陈良明等与热心信士倡议建造太姥娘娘纪念堂,以祈求社会和谐,人民安乐,家庭兴旺,众生太平。
二〇一〇年,择日于太姥山镇金麟山山顶动工兴建太姥娘娘纪念堂,历时两载有余,一座深17.5米,阔20米,砖混结构,初具规模的纪念堂竣工。随后,在大殿重塑全堂神像金身,大殿中央塑一尊,高?米,重达三吨的太姥娘娘大型铜像,为纯铜打造,金光璀璨,庄严肃穆,左边塑迦南菩萨、福德正神,右边塑文昌帝君及武财神,在太姥娘娘铜像背后塑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与童南玉女,尊尊神像肃穆庄严,活灵活现,令人肃然起敬。继之在纪念堂大殿前后均建有广场,同时又在纪念堂左侧增建一座进深15米,面阔29米的四层综合大楼,内设办公室厨房、餐厅、宿舍、招待室、会议室等附属配套。整体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 。
每逢农历初一、十五日前来纪念堂祭拜太姥娘娘的信众接踵而至,香客云集,尤其农历七月七,是太姥娘娘的圣诞,也是羽化得道升天的吉祥日子。太姥娘娘有着和谐风范大爱精神,千百年来,有求必应。全市民众都会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并大规模的踩街游神,锣鼓喧腾,热闹非凡,信众逐年增多,其旨在于弘扬太姥娘娘和谐大爱文化精神,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社会和谐、经济繁荣、事业发达,吉祥如意!
作为闽浙先民的始祖母,太姥娘娘是我们共同的祖先。因为有了她的筚路蓝缕开基拓业,才有了我们今天这片秀美而丰阜的家园;因为有了她的缔造与繁育,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兴旺与昌达。千年万年,我们仍然怀着无限的感激与尊崇,传颂她的故事和美德,铭记她的恩赐与佑护。
太姥娘是正统的道家
一、中国道教的起源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其思想来源十分宠杂,它继承了原始宗教的鬼神观和巫术,承袭了神仙思想和神仙方术,在形成的过程中,又吸收了道家的“道生万物”的本体论和墨家的尊天明鬼的思想,兼容儒家的纲常伦理和佛教的因果报应原说,并揉入阴阳五行原说和谶纬之学,成为一种思想庞杂,具有东方特色的汉族宗教。尽管“道家之术”,杂而多端,但其基本信仰是“道”,信仰的核心是神仙。道教宣称,只要得“道”,就可以白日升天,成为长生不死、无所不能的神仙。太姥娘娘正是于七月七日得道乘九色龙马升天,太姥山一片瓦才有太姥娘升天石的传说,这是千年统传的传说不可改变。
太姥娘为福建福鼎太姥山人氏。《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4载:
混沌初开,有神曰圣姥,母子三人居占此山(太姥山)。秦屿人号为圣姥,众仙立为太姥圣母,今人祝庙呼太元夫人是也。
《福建通志》总卷48《福建列仙传》云:
太姥,相传尧时人,以练丹为业。有道士术浆,姥饮以醪。道士奇之,授以九转丹砂之法,七月七日乘五色龙马而仙,因名太姥山,故太姥一片瓦有丹井,为太姥当是练丹求术之地。这里说的是道士授的九转丹砂之法,当然太姥娘为道家。
《太姥全志》序:
闽东太姥山“古称仙都”,成为后世道士修真的重要场所。灵峰寺碑记载:太姥山中有“全真教”,指的就是道教。据以上资料记载证实,太姥娘为道家。
佛教何时传入中国
印度佛教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二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民主使伊存口授“浮屠经”。到东汉时,佛教已为帝王所接受。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年),印度僧人迦叶摩腾,竺法兰应邀来中国,明帝在洛阳建白马寺作为其译经传教之所。说明佛教开始在中国传播。
据《高僧传》载,刘宋时印度僧术那跋摩即从海路来华,箫梁时,印度僧达摩迹从海路来华。可能印度僧有在福建活动。并将佛教传入民间(当时福建海路已通往广州、越南、西域)。
太姥娘传说和信仰都早于佛教传入中国和福建,怎么说太姥娘为佛教呢!
民间信仰儒释道三教的合一观
中国儒家文化向来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因此从唐宋以来,儒、佛、道三教相互结合,相互利用的思潮,一直影响着中国宗教的形成和发展。如宋名僧赞宁即在所著《大宋僧史略》中指出:“三教是一家之物,万乘是一家之君”。又如名僧智圆,以调和儒释为已任,他在《闲居篇》中极力调和儒释,他说:“夫儒释者,言异而理贯也,莫不化民俾迁善化恶也”。他又在《病夫传》中调和三教,把三教比作三味药,说要治病,三味药缺一不可:又比做鼎的三支足,缺一足,鼎就立不起来。在道教中,主张“三教一家”“万善归一”也很普通,“教虽分三,道乃归一”如太姥山的全真教更提倡“儒释道三教归一”,从王重阳起即下不独奉道经,还劝人诵习《般若心经》、《清静经》、《孝经》等,王重阳指出:“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他的弟子在《磻溪集》中写道“儒释道源三教祖,由来千圣古今同。”到明代福建莆田林兆恩,把这种三教合一付诸实践创立了“三一教”(道教一种)合儒释道为一。民间信仰佛家也好,道家也好,信佛的也信道,信道的也信佛,信佛的死后也请道士做道场,道士也诵“弥陀经”“心经”,叫做以道代佛,故称道代,佛家和尚建寺院,也请道家定方位,选地点,叫看“风水”也信“八卦”“五行”,西游记中也出现佛,也出现道。太姥山立太姥圣像,佛家居士乐意资建本很正常,太姥山大小寺院都供太姥娘像,这也证实道佛合一。它根本不影响道佛之争,更不影响太姥旅游事业的发展,恰恰相反,太姥有道教(全真教),太姥才是“道仙佛地”,而且有朱熹这位儒家巨人,丰富了太姥宗教文化内涵,大大有利于太姥旅游事业的发展。
(马树霞)
太姥娘与太姥山
太姥娘为福建福鼎太姥山人氏。《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4载:
混沌初开,有神曰圣姥,母子三人居占此山(太姥山)。泰屿人号为圣姥,众仙立为太姥圣母,今人祝庙呼太元夫人是也。
《福建通志》总卷48《福建列仙传》云:
太姥,相传尧时人,以练丹为业。有道士求浆,姥饮以醪。道士奇之,授以九转丹砂之法,七月七日乘五色龙马而仙,因名太姥山,故太姥一片瓦有丹井,为太姥当时练丹求术之地。这里说的是道士授的九转丹砂之法,当然太姥娘为道家。
《太姥全志》序:
闽东太姥山“古称仙都”,成为后世道士修真的重要场所。灵峰寺碑记载:太姥山中有“全真教”,指的就是道教。据以上资料记载证实,太姥娘为道家。
宫观名称:太姥娘娘纪念堂
登记时间:
始建年代:2010
重修时间:
详细地址:太姥山镇
主祀神明及圣诞日:太姥娘娘 七月初七
负责姓名:秦学法 电话:13559911769
甘欲福 电话:13774776627
宫观班子成员:6人
信众:10000多人
占地面积:1800平方米
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
班子成员
秦学法
甘欲福
吴茂春
郑崇清
吴克如
杨光明